?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窗外細雨綿綿,我的思緒伴著無限秋涼一路向前。
? “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此句最初出于《淮南子.說山訓》,后宋.唐庚在《文錄》中引唐人詩化為此句,成語“一葉知秋”便由此而來。秋雨已淅淅瀝瀝地下了許久,路面上的坑洼處積了一灘水,落葉浮在上面猶如扁舟一般。幼時,每逢秋雨綿綿,總喜歡拿著把傘在門前的樹林里徘徊,許多年過去了,隨著時間流逝,當時的心情也早已不復存在,唯一不變的,大概是一如既往的喜歡落葉。可能是因為家鄉里秋天的桐葉吧,我格外喜歡桐葉入秋時的那種顏色。哦,那時的秋天也不似這般的冷。我的家鄉除了焦裕祿,還有泡桐聞名天下。泡桐,落葉喬木,其材質優良,輕而韌,具有很強的防潮隔熱性能,導音性好,不翹不裂,不被蟲蛀,紋理美觀,油漆染色良好,易于加工,便于雕刻。是做樂器的好材料,每年用泡桐做成的古箏、文琴、琵琶等樂器,從這里遠銷國內外。家鄉人做樂器,卻不玩樂器。人們深深知道,制造樂器本就是桐林對于他們最好的饋贈。十幾年前,焦書記在這里種下萬畝桐林是為了治理鹽堿和風沙,人們牢記桐林的恩,更牢記焦書記的情。如今,萬畝桐林早已不復存在,只留下片林在西郊安了家。每年清明前后,大批游客前來“焦裕祿陵園”,是為了祭奠偉人,也是為了撫摸一下當年的泡桐樹。彼時的桐林,已被綠葉與粉色覆蓋,襯著藍的如墨的天空煞是好看,秋天一到,樹葉由綠變黃,等到秋風初起,便已紛紛落下,筆直的樹干上是烏黑色的桐果,在秋日里的陽光下也熠熠生光。“一葉知秋”,桐樹葉一黃,時光就一晃的過去了。
?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兩年前,我一直想著怎樣能離開這里,我想去一座南方的城市,在那里上學,在那里工作,或許會永遠的留在那里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覺得離不開家鄉,我舍不得那個小鎮,也舍不得自己的親人。遠走天涯的浪子,許是也有自己的故鄉,而我更多的是對于兒時秋天的懷念。十年前,電腦手機還沒有如此流行,那時候的孩子很天真,他們還沒有被這些高科技電子產品所侵蝕。我記得那時候最喜歡秋天下雨的時候,我們家門口有一片樹林,地勢低洼,一下雨就積水,每逢積水必有許多孩子,因為水里有魚。那些魚不知從何而來,我媽告訴我:“那魚兒是跟著雨從天上來的。”于是,“魚從天來”讓我相信了許多年。后來漸漸大了,我才知道,那些魚是跟著河水才游到了這里。在樹林的不遠處有一條河,河淺,一下雨水就漫了出來,魚和蝦就跟著漫出來的水來到了小樹林。十年過去了,不知從何時起,小河漸漸被垃圾填滿,每年秋天,一下雨樹林里還會積水,可是再也沒有魚兒來了。
?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我家附近有一池荷塘,夏天時開滿了荷花,然而主人家是不愿小孩子隨意采摘的,據他們說,花一摘就會少許多蓮藕。然而,我其實對于夏日的荷花并沒有太多興趣,我喜歡秋天時,荷花池里水干盡,殘荷枯葉鋪滿塘的景色,孤傲之感油然而生。然而,兩年前,荷塘被填了,主人家用那塊塘子中了許多菜。荷塘被填的那一年,我吃到了許多蓮藕。
時間總是走的很快,任憑你怎么追都是趕不上的。有時很想念兒時的點點滴滴,一邊懷念一邊感嘆。我想念家里的桐樹,想念樹林里的魚兒,想念那片荷塘……然而,一切都早已消失殆盡。留下的只有想與念,以及每年秋天的日月更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