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士人與世相》出了增訂版!
2017年7月9日中午時分,收到這本書,我當即給楊國強教授打了個電話,向他索要簽名版。楊老師說,肯定要寄給你的,問題是寄到哪里去呢?你的新地址沒有給我……楊老師了解我的最新動態,我跟他基本是無話不談。
楊老師在電話里問,“新版后記”你看了吧?我答:是的是的,不過我還是對您有意見……
在這里,暫時不說對楊國強老師的意見,估計更多朋友沒有拿到這一《晚清的士人與世相》(增訂本),那我還是先把他的“新版后記”第一段抄下來吧。
“本書出版于八年以前。當日自知下筆不能以通俗鋪張見長,預想之中,本以為能夠有耐心從頭到尾讀完一遍的人,怕是不會多過二三百人。因此今日得以重版,其實惶惑多于自喜。惶惑的本義,是由此而有了更多面對讀者諸君的義務意識和責任意識,使我在以后的思考和寫作中常常要想到他們,不得不更努力一些,以期從真實的歷史中尋求內里的意義,歷史給予后人而能夠長久存在的,其實也只有真實和意義。”
“惶惑多于自喜”,這應該是楊老師的真實感受。他多次說自己的預設讀者是專家同行,而他師弟茅海建教授的預設讀者是高中生(大意如此)。專家同行的讀者,也就二三百人;高中生讀者可就不止這個數了,起碼得有二三十萬吧。平心而論,高中生讀者能夠欣賞《天朝的崩潰》,但未必看得懂《晚清的士人與世相》啊!
《晚清的士人與世相》,一些朋友反映不好讀,但卻是一本被我翻爛的書。而我最初能夠讀到這本書,完全是因為羅志田教授的推薦。羅老師的推薦文章《收拾一地碎散的文辭》,發在2009年3月的南方都市報上,很感謝羅老師讓我先睹為快。羅老師在文中說:
“國強兄的眼界甚高,看當世和看歷史略同。如今一些具有可寫入履歷之虛實名銜的學者,在他恐怕真是不屑一顧;同樣,晚清的翰林院檢討、編修,在他眼里也不過是‘小京官’而已。可以說,這是一本充滿菁英眼光的著作,即使關注到基層一些的士人,有意無意之間,也往往帶點俯視的意味……”
據我所知,羅老師與楊老師更多是心有靈犀的文字之交,實際見面與交往并不密切;而我則常常與楊老師聊天,單身時電話騷擾楊老師更是家常便飯,一聊就是兩三個小時(我跟羅老師電話聊得少,是因為他幾次接電話都是在用電腦打字,他太忙了,不好騷擾,一般就是發郵件)。聊得多了,彼此知根知底了,對于楊老師如何品題人物,我基本能猜個八九不離十。所以,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羅老師的觀察與判斷,真真體貼入微,鞭辟入里(楊老師是個“老頑固”,至今不用電郵、微信,我忽悠楊老師用微信,我說羅教授都會用微信,他說你忽悠不了我,羅教授比我更懂那些“奇技淫巧”)。
事實上,羅教授與楊教授都一樣,眼界甚高,看當世和看歷史略同。應該說,他們也相當深刻地啟發了我,影響了我,無論是編報紙版面,還是日常的思考應對。記得畫家黃永玉說過,“有時候寫了幾頁了,覺得不對,這個門檻過不過去,要重寫四五回。我感覺到旁邊有些朋友在看著你,好像就有沈從文和蕭乾,我就和他們對對口徑。估計著他們看到會怎么想,有些地方我必須改寫。”我編報紙版面的時候,每一期都是如臨如履,惴惴不安,因為想著這個版面由這幾位大教授盯著,若隨隨便便糊弄,哪里逃得過他們的火眼金睛啊?后來,因版面狀況不盡如人意,連我自己也看不下去了,所以我最終做了評論圈的逃兵……
不好意思,寫著寫著就扯遠了,其實應該交代一下我對楊老師的意見。我說,聽過您演講的,不管是官員、企業家、大學生,都覺得您講得精彩。可是他們一看你的文章,就覺得讀不下去,讀不懂啊。這有點不對啊。你明明可以寫通俗易懂的文字,為什么不能出一本小書,里邊收錄的文章是中學生也能看懂的?有些朋友,要經由我的“翻譯”,回頭再讀您的文章,才發覺您的文章真好。但是你就不能直接讓小朋友看了就覺得好嗎?
我猜想,楊老師可能會拿錢穆的例子反駁我——當年,有人勸錢穆先生將《國史大綱》重寫一遍,使它語體化,簡單化,錢先生認為這樣做并不好,因為中國的歷史不簡單,自然也無法寫得簡單。至于太難,“應由讀者設法去提高閱讀的能力,卻不能使作者降低著作的水平呀!”(據葉龍《講學札記》)
我的理解,作者不必降低段數,讀者有必要提高閱讀能力,這沒錯;但錢穆先生也有淺顯易讀的文字呢,有的就是報紙文字、講演文字的結集,比如《湖上閑思錄》《新亞遺鐸》《中國思想通俗講話》。羅志田教授的學術文章也不好讀,但起碼《昨天的與世界的:從文化到人物》《道大無外:校園與社會》這幾本書,也非常貼心地照顧到了非專業讀者的程度,中學生認真讀自會有切切實實的收獲的。
或許我這個意見提多了,楊國強老師也有點不耐煩了。他在電話里說:好了好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以后,我們電話聊天,你就錄音吧。錄音你整理出來,我再來改寫,這樣效率就高了。你知道的,我是大文章、小文章都認真對待的,“獅子捉象捉兔,皆用全力”嘛。
哈哈,楊國強老師對筆下的文字,確實有那么一種潔癖,愛惜羽毛到極點。看來,為了楊老師的通識類小書能夠早日問世,我得專門招一個助理整理他的電話錄音才好!
(歡迎同學們自薦,你可能看不懂楊老師的大著,但一定聽得懂且會從他的聊天中受益。要知道楊老師平常閑談也是言有所本而眼光通達,“好像集合了四千年的歷史經驗”,你錯過了就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