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明在60歲前夕如是說道:
“人的生命包含肉體和精神,
前者是基礎,后者是升華。
與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
不如靜下心來,
細細品味無用之物帶來的靜謐和美好。
心安,則身安。”
你知道嗎?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活成了別人眼里的理想型,或者說,都在為別人眼里的理想型拼命地活著。
從你的生命形成的那天開始,你就被安置在了一個處處宣揚“有用”的世界里,你身邊的人會不辭疲倦地告訴你的媽媽,要聽什么類型的歌、要吃什么品類的飲食,才會對肚子里的你有用;接下來等你出生,有人會告訴你的家人,選擇哪種牌子的尿不濕和哪個國家的奶粉是對你最有用的;然后,等你長大,有人會告訴你,上什么地方的學校、學什么形式的技能、選什么種類的專業和交什么類型的朋友是對你最有用的;再然后,你畢業,有人還會繼續告訴你,選什么樣的工作、買什么樣的房子和找什么樣的對象才是對你最有用的......最后等你走了一遍你父母的路,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有人還會繼續告訴你的子孫,買哪個地塊的墓地、選哪種形式的安葬是對你的來生最有用的......
你看啊,當這個所謂“有用”的世界被單獨放置在時間軸上時,它看起來是多么的荒唐啊。我知道你一定難以相信,可是你會否認這就是我們很多人真真實實的人生經歷嗎?我想你應該不會的。
【一】
“有用”和“無用”僅僅一字之差,可是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卻有著天壤之別。簡單地說,選擇做“有用”的事常常被那些人認為是成為“有為青年”的成功捷徑,而從事“無用”之事則被認為是淪為“無為之人”的失敗之舉。我常常發現,幾乎每一條宣稱“對你有用”的見解,其實都有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那就是“我是過來人,是愛你才這樣說的”,言下之意就是——“我會害你嗎?”沒錯,那些“過來人”口中的“老人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非常“有用”的能夠指引我們少走彎路的即成經驗和生存法則,當然,從這一觀點上來說,我認為,有些經驗之談,是不可不聽的,而我也相信,“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智言”,其實是不無道理的。
只是,在如今這個信息迅速發展,個性可以盡情展現的時代,一味聽從所謂的“老人言”卻不加思索,反而是一種封閉自我,甚至失去自我的悲涼。所以,我不太欣賞那些沒有主見,一味聽從“過來人”經驗,而過著看似美好,實則心不甘情不愿生活的人,也不太贊同那些揚言“為你好”的“過來人”用著所謂的“人生智言”強行洗腦新一代年輕人的做法。相反,我更愿意選擇為那些能夠擇忠言,守自我而生存的人雙手點贊。
其實,我不是不知道,在很多人心中,區分“有用”和“無用”的關鍵詞就是“價值”二字。但凡有價值的,毫無懸念,屬于“有用”一類,而“無價值”的,理所當然,被淪為“無用”之輩。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我們何必活得那么清楚明了和直截了當呢?我想學過哲學的人都知道,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有時對立的兩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此刻被視為“有用”的事,在某一個節點,或許會變質;而此時被棄為“無用”的事,放到歲月的長河里,或許又是獨有一番風景呢。
【二】
“無用之事”,在很多人看來,是一些看似沒有用處和意義的興趣和愛好,它們有時候會耽誤你的時間,耗用你的精力,但是,就像陳道明說的:“這世界上許多美妙都是由無用之物帶來的,一場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許無用,卻給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繡和手工或許無用,卻帶給我們美感和驚喜;詩詞歌賦或許無用,但它可以說中你的心聲,撫慰你的哀傷……”是啊,你看,這個世界上,并沒有什么無用之事,只要我們有心,每一件看似無用的事,都可以升華成意想不到的有用價值。
因為喜歡寫作的關系,我認識了很多和我一樣創辦個人公眾號的朋友,起初,他們也和我一樣,每周甚至每天都在自己的平臺里推送自己的文字,從粉絲不多,無法原創保護,甚至被親朋好友質疑閑的沒事干整天在做“無用”之事,再到后來粉絲大批,原創轉載紛至沓來,授權入賬稿費、雜志邀寫專欄、出版社聯系出書.....于是,那時看似“無用”的事情,卻在一顆有毅力、有能力、有理想的心的作用下,神奇般地成就了一樁“有用”甚至可以說是改變人生的事了。
坦白說,我羨慕他們的人生,倒不是說羨慕他們可以賺稿費,變出名,而是,我羨慕他們用他們的能力和堅持,改變著那些雖然在別人眼里是“無用”之事,卻是自己內心無比向往的興趣和愛好,在享受快樂的同時,也成就著它們帶給自己的“價值”,將那些被人唾棄的“無用”轉化成人們津津樂道的“有用”。這樣的人生,你難道不羨慕嗎?
【三】
央視駐外記者孫晴悅有這樣一段話:“永遠渴望新鮮而精彩的生活,生活對于我們才能永遠新鮮而精彩。”對此,我深信不疑。我們都活在一個節奏略快,而且越來越快的時代,工作的忙碌,生活的煩惱,常常讓我們應接不暇,有時甚至會讓我們變得焦躁不安,失去生活的斗志。
于是,你可以發現,這個時代的我們,大多活得空前忙碌但又無比空虛,很多人佯裝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卻把大把大把的時間消磨于“躺下來”的生活,他們躺著“縱覽”世間百態;躺著對八卦娛樂評頭論足.....他們做著鍵盤俠也當著吃瓜群眾。可是這樣的興趣和愛好,在我看來,并不是可以轉化成“有用”價值的“無用”之事。我所提倡的“無用之事”,放低了說,是“奇技淫巧以悅婦孺”之事,按高了說,是可以安身立命,又可消遣有涯之生的妙事和趣事。
最后,依舊借用陳道明的話來結尾:“人活著,需要給自己的心靈安一個家,讓自己保持自我、本我和真我。無用方得從容,潔凈如初的心靈及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成就百毒不侵的自己,心沒病,身體自然安康。”做一個有心的人吧,誰說“無用”之事,創造不了“有用”的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