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回簽,第一次聽說還有這種物品存在,仔細探究,其實它就是個開放式的多層抽屜櫥柜。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個名字很形象也好聽,它源自民國時期的一家(順金)米行。此物實用美觀,專門用于收糧時存放籌碼、賬本。秋收農民糶谷時,為便于計數需用一種竹簽作為籌碼來進行結算,不同售糧農戶的竹簽放置在不同的抽屜內,以示區分。底層那個抽屜配以精美銅飾,以前應該有銅鎖,估計是放賬本的。
多年前,凌家三叔搬家,轉安看到“十八回簽”,甚是稀奇,隨手一拍(當時搬家有點亂,雜物又多),今才有幸看到。此等櫥柜已存世不多,阿會是“遺世獨立”?經推敲,所謂“十八”是好口彩,指糶谷糧戶眾多,籌碼反復使用,寓意米行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十八回簽”不經意地揭開了一段塵封已久的米業史。它見證了魚米之鄉的江南,農民糶谷、腳夫體力搬運時米行的曾經繁榮,日新月異的今天,它已完成使命,悄悄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