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標和問題,人們常常混淆。辦公室里常常會看到有人對著電腦抓耳撓腮,有人抱著文件來回踱步,有人反復修改同一份方案。這些看似努力的身影,往往被困在問題的迷宮里。《毛選》說:"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盯著問題的人永遠在修船,盯緊目標的人已經在造橋。
? ? ? ? 01盯緊目標,問題自然讓路
? ? 有人問:"為什么我解決了所有問題,卻離成功越來越遠?"《毛選》給出答案:"沒有事先的計劃和準備,就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就像三國時期的蜀漢,諸葛亮六出祁山時,籌措糧草、訓練士兵、修補棧道,忙的不行。而這一切看似是在解決問題,但實際是每次北伐都消耗了己方數萬兵力和巨大的財力,最終導致"益州疲敝"。反觀1947年教員主動撤離延安時,有人質疑"革命圣地怎能放棄",但《毛選》記載了這樣的決策邏輯:"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當胡宗南占領空城時,西北野戰軍已帶著主力轉戰陜北山區,三個月后便在青化砭、羊馬河連殲敵軍。把目標刻在木板上,問題才會變成路標而不是路障。
? ? ? 02全局謀事,勝過局部救火
? ? 很多人在職場越忙越迷茫,就像消防員整天撲救小火苗。這種情況《毛選》早有預見:"我們不能孤立地去看待這些具體的階段、個別的細節,而是要從全局出發,去研究它的全部,唯有如此,才可能發現事物發展的規律性。"1948 年的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中至關重要的一戰,我軍以 60 萬兵力對陣國民黨軍 80 萬。粟裕 “三個縱隊過江” 建議被否決后,華東野戰軍在徐州周邊集結,全力投入決戰。戰役中,我軍戰術精妙,先一舉圍殲黃百韜兵團,初戰告捷。隨即迅速合圍黃維兵團,與此同時,對杜聿明集團實施圍困。圍困杜聿明集團并非消極等待,而是極具戰略眼光的布局,有力牽制了傅作義集團南下、白崇禧兵團東援,為各個擊破敵人創造了有利條件。憑借 “吃一個、夾一個、看一個” 的高超戰略,我軍在戰場上逐步掌握主動權,充分彰顯出卓越的軍事智慧。最終,淮海戰役以我軍的巨大勝利告終,殲滅了大量敵軍,極大改變了國共雙方軍事力量上的對比,從而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
? ? ? ? 03看清本質,才能抓住關鍵
? ? 延安時期有戰士抱怨:"天天種地開荒,還算什么革命?"《毛選》這樣回應:"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是我們的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1941 年,邊區遭日軍 “掃蕩”、國民黨經濟封鎖及自然災害,陷入物資困境。教員洞察糧食問題關乎政權存亡,號召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359 旅響應號召挺進南泥灣,面對艱難毫不退縮,旅長王震帶頭,全員齊心開荒。最終,359 旅將南泥灣從荒野變為 “陜北好江南”,不僅糧食自給,還通過多種經營,實現棉布、肥皂、紙張等物資的部分自給,有力支撐邊區度過難關 。本質就是深藏在表象背后的,卻又對整個事情起著決定性因素的存在。而抓住了本質,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 ? ? 04持久戰思維,破解短期焦慮
? ? 創業者常陷入"解決不完的問題"漩渦,《毛選》的智慧是:"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這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提醒我們要抓住主要矛盾。土地革命時期,教員洞察到農民與封建地主階級的矛盾,開展土地革命,讓農民獲得土地。這并非追求一時之功,而是著眼長遠,為革命積蓄力量,以持久戰的戰略贏取最終勝利,打破了短期困境帶來的焦慮。商業領域亦是如此。2018 年拼多多面對假貨質疑,沒有因短期聲譽受損的焦慮而糾結于單店整改這種短期行為,而是選擇投入大量預算補貼、引入知名品牌,重塑平臺的正品形象,從長遠的角度提升平臺的競爭力。正如解放戰爭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關鍵要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 ? ? ? ? ? ? ? 05說點心里話
? ? 生活不是解題游戲,而是目標達成競賽。蜀漢的教訓告訴我們,解決問題的速度永遠追不上新問題產生的速度。《毛選》說:"主動權不是任何天才家所固有的,只是聰明的領導者從虛心研究和正確地估計客觀情況,正確地處置軍事政治行動所產生的東西。"盯著目標向前走的人,腳下自會生長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