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免費的概念就是"(暫時)不收錢"。這無疑把門檻降得很低,推廣之后,很多人知道了該項產品和服務的存在,人們也很容易產生想法去接觸和了解它。但,世界上真的有"免費"的東西么
? ? 舉個例子,中國的法定節假日:春節、清明節、勞動節和國慶節高速公路免費。政府的目的就是鼓勵更多的人可以盡興出行,旅游,回家等。可是結果適得其反,堵車太嚴重了,人們甚至在高速公路上打起了羽毛球。
? ? ? 同樣是假期,開車出行,如果某個公園或景點有兩個停車場,一個免費,一個收費。有經驗的人肯定會去付費的停車場。
? 為了弄清楚這個事與愿違的問題,我們必須了解兩個概念"公用品"和"私用品"。
? ? 公用品:一個人用了之后不影響別人用的物品。例如書的內容和情節、知識、(電腦上)電影空氣和陽光。這些物品的性質就是量大,成本極地。書和電影這類創造類物品就是分別得益于打印技術 和網絡技術的興起,成本很低,空氣和陽光則是大自然的饋贈。
? ? ? 私用品:一個人的使用會影響其他人的使用。衣服、食物、房間、車,教育資源等。一件衣服,你穿在身上,別人就不能穿,一碗米飯,你吃了就沒有了。很明顯這些資源都是稀缺的,不可能所有人都可以"免費"得到。
? ? 案例中"道路的使用"也是私用品,很明顯,一個人在路上開車,就占用了道路的位置,而道路的位置是有限的,當車多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堵了。
? ? ? 所以對于"私用品"--------稀缺資源的分配是不可能是"免費的",或者不可能說是"按需分配"。要想體系正常運行,就必須給"私用品"定價 (當然"價"不一定是指"錢"),實現交換。
? ? ? 對東西定價才能篩選出更需要它的人,而不是最富有的人。
? ? 例如給一本書定價為100元,人們手里拿著100塊錢,可以去吃一頓飯,看一場電影,充游戲幣,但是只有認為這本書是"剛需"的人,才會拿錢去買它。
? ? 也許有人會舉反例。有些人是很需要這書,但家里窮,100塊錢太貴,他買不起。而有些人是富翁,100塊錢對他來說九牛一毛,那書不是被富人買走了么?
? ? 其實仔細想想就明白了。富人有錢,如果不愛看書,或者是不喜歡這本書,也就是對這本書沒需要,他是不會買的。其次,窮人買不起只是暫時的,他要是真的想買,把這本書當做剛需,他肯定會想辦法的。人是善于權衡取舍和尋找替代方案的動物。他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吃更便宜的食物,在空閑時間做兼職賺錢,總之開源節流,方法很多。所以最終,這本書定價之后還是到了更需要它的人手里。
? ? 無獨有偶,優質的教育資源總是稀缺的,近千萬的高考考生都想進入名校學習,可名校錄取的人數是遠遠小于考生人數的,怎么辦呢?? ?
? ? ? 這就要根據高考的錄取原則來決定了:分高者優先錄取(根據國情而定,雖然不是很科學,但至今還沒有找到更科學的制度來替代它)。
? ? ? "定價"出現之后,我們都可以知道名校不會錄取那些身體最強壯,家境最富裕,或者是才藝最多的學生。想要進入名校,那只有把分數考高。
? ? ? 私用品只有定價才能區分誰相對更需要某樣東西,然后通過某種形式"賣"給他。
? ? 現在,我們對經濟學永恒的兩大主題"稀缺"和"高效",認識到了"免費"是不可能的。
? ? 那么,有些人得到了"不要錢"的東西,肯定有意無意地用了別的東西去交換。
? ? 淘寶京東每日簽到可以積攢積分,積分到了一定數量可以當錢用,為了這點小錢,天天想著登錄,你付出了寶貴的注意力和時間.要是好好
? ? ? 有些門票,吃飯付賬,發朋友圈積攢可以打折,抽獎。那你就變相地幫商家打廣告,次數多了,可能就會引起朋友的反感,認為你是個"低自尊",沒有大局觀的人,就疏遠了優秀的人
? ? 剛上映的電影,有些人想免費看,既不買票,也不開會員,花很多時間各種找資源,驗證是真是假,看的還是模糊的,有水印廣告的。浪費了很多時間和注意力,影響了心情。
? ? ? 最后強調一句: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是小問題,能用錢解決的問題盡量別動用其它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