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根了,各種親戚朋友群里面開始討論換工作的問題。一個親戚問我,過年之后想換個工作,如何?
這個工作剛干了幾個月,我便問其原因。他回答說:干得又累又不順心。
這個答案幾乎是他換工作的統一原因。對于累,每個人的承受力不同,每個行業的情況也不一樣,在他的行業內和所處的層級,累是普遍情況,換工作基本解決不了這一題。
而不順心的緣由呢?是他覺得領導偏心,不公平。對自己的朋友介紹過來的下屬關懷備至,工作分配少,而對于他,則總是橫眉冷對。用他的話說,“領導就是偏向于有關系有背景的人,太不公平了!”
在生活中,尋找公平,就像在霧霾漫天的深夜里尋找天空的明星,是一件痛苦又沒有效果的事情,最后的結果大多是失敗和痛苦。
我說,你現在要做的不是去換工作,而是首先認識并接受世界本不純在絕對的不公平,你干多少活兒與得到上司青睞獎賞、升職加薪并沒有絕對的關系;其次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兒。
2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沉浸在“為何我很努力,工作能力也很強,但領導總是更喜歡別人”的疑惑里,如遇到領導喜歡的那位,正好有一些人際方面的背景,便更憤憤不平,“不過是諂媚于關系罷了”。
記得有一次,我剛入職一個單位,正好趕上單位要參加體操比賽,某天領導來檢查訓練情況時,因為我當時穿的不夠正式,而破口大罵,直接把我罵哭了,回家之后,我一邊哭一邊叫:“那么多人都穿得不正式,為什么罵我?”
當時的我認為,之所以領導那么對我,主要是因為我是新員工,而且在等級森嚴都是關系戶的員工里,我沒有任何背景。
可能確實如此。但如果是現在的我,則完全不會因為被領導罵而在原地默默流淚,我會走到他的旁邊,開個玩笑緩解一下氣氛,并誠懇道歉,同時自省并保證以后不會再有類似情況發生。
不要把別人對你的表面的不公平當回事兒,是職場和生活中要學會的一件小事。很多受寵愛又沒受過委屈的新人,還停留在學生時代,把老師的夸獎作為肯定與否的標準。
如今再回首,領導大吼是看到訓練情況太糟糕,恰巧我這個新員工穿著不正式,借題發揮一下,最主要的目的是告誡其他人,要提起精神積極訓練。
3
把自己的情緒和未來牽扯在別人的“不公平對待”上,是對精力的一種消耗。過于將情緒至于頂層,很容易走向反復的怪圈:你會發現,無論自己換了多少個環境,都沒有擺脫這種情況的存在。
我和親戚說,如果你的辭職理由總是出現過兩次,就應該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思維出現了問題。其實,對“不公平”憤憤不平是一種弱者思維,看似一身正氣,實則是無法把控自己的情緒,沒有經營好人際關系。
曾經哈佛做過一項研究,研究項目從1938年開始,對兩組人進行長達一生的跟蹤里,用長達幾萬頁的數據,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良好的人際關系讓人更健康幸福。
絕大部分人都喜歡能夠讓自己愉悅的人相處工作,以前曾遇到一個領導,明確表示,不與某個屬相的人做下屬。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又一場游戲,在不同的場景中,弱者逃避,能者適應,強者重新制定游戲規則。但在進階到強者之前,要先把自己修煉成為能者。學會運用游戲規則,才能有參與進來的資本。
4
今年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不論是在職場中,還是生活中,遇到事情時,不要生氣和激動超過10分鐘。這是一個需要不斷修煉,堅持秉持的習慣,培育起來并不容易,尤其是對于易情緒化之人。
一方面,處于30+的年齡,本該對自己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在豆蔻年華隨心所欲情緒四溢,可以稱之為可愛率真,而如果處于熟齡,還肆意地任性辦事,則顯得過于幼稚。
西塞羅說:“理智可以說是生命的光和燈?!蹦撤N程度上,拋去了情緒化,我們才會去用腦,調動思維,客觀地去看待所有“潛規則”后面真正存在的規則。
比如你所認為的偏心,其實是對經營人際關系能力的一種要求;比如你所認為的別人的態度,其實是自己實力還不夠的側面反映。
多用腦,看清潛規則,才擁有了能夠起飛的翅膀,才能明白,那些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