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不是活著,而是活出美好”。這是《斷舍離》開篇的獻辭,也是這本書帶給我的第一次悸動。
“美好”跟“好”不太一樣。“好”,有可能是別人覺得你好,事實到底如何只有自己知曉。而“美好”,首先得讓自己滿意了才能算得上是美好,不是嗎?我雖閱歷淺薄,但也見過一些表面風光卻內心空虛的人和事。人人都能活著,卻不是人人都能活的讓自己滿意,就像獻辭中說的,美好。
表面上看,物品的整理與人生的美好與否似乎沒什么關系。但細想,擁有一個令自己滿意的人生,那么生活的大多數都應是讓自己見之顏開。如果周圍時刻圍繞著未能及時處理的垃圾和多年不用的舊物,常常想著學這個學那個,卻一直不付諸實踐……這樣的生活,會令自己滿意嗎?這樣的生活,是美好的嗎?
今年的上半年一直在斷續了解整理這門功課,時刻以斷舍離提點自己,也確實起了作用。比如看到好看的杯子,雖然很想買,但想到跟正在“服役”的杯子功能無異,雖心里萬分不舍,也會趕緊拉著朋友離開;抽屜里,每次外賣送來的一次性筷子,被我整齊的放起來,想著可能會有用的到的時候,現在想來,真是好笑,明明有筷子,怎么可能會用得到這些?等我回到海南,第一件事一定是扔掉它們;給媽媽買了件風衣,老媽橫看豎看不順眼,一臉嫌棄的扔給我。我穿雖也可以,但也不是特別喜歡,袖口稍肥,腰線偏低。要是以前,也許我會湊合著留下。但現在,斟酌再三,還是退貨。留在衣櫥的,一定要是自己喜歡的、心動的衣服。不然即使收進衣櫥,也不愿意寵幸。
小學時,我會把上個學期用過的書碼好放在箱子里。我總會想,這是我的紀念啊,以后翻出來看時,就能回想起我小學的時光。可結果就是,這個箱子被我遺忘在了灰塵里。后來,我賣掉了這箱本作為紀念的書,心里卻出奇的輕松。只是這個經歷并沒有給當時的我什么特別的啟發,我只是覺得,賣掉了是對的。
之后的初中一直到大學,每結束一段時間的學習,最開始我都會好好保存學習資料,把它當作回憶。卻也總會在一段時間過后,扔掉雞肋的教科書,賣掉不會再翻看的學習材料。這就像是《斷舍離》提到的,對于一些物品,如果覺得與你的緣分未盡,那就大大方方的留著,或許你可以一直持有它,又或許,在將來的某個時間,緣分盡了,你自然就會放手把它處理掉。
《斷舍離》提到,對于大件物品,我們通常不會想到要將它“斷舍離”。為什么?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注意到家里看起來不舒服是因為它的存在,也因為扔掉它需要大費周章,會顯得太浪費不會持家……書中的辦法是,讓它充分扮演它的角色發揮作用,或者將它換個位置不再礙事,再不濟——舍掉。
可我想說,何不在買家具做裝修的時候就充分考慮一下這些物品使用時的舒適度呢?如果人們購買居家用品或家具前,在考慮顏色、風格、尺寸的同時,更加重視用途和舒適程度,更加考慮幾年內可能會出現的變化并提前預案,情況會不會好一點?也許我們現在就不用到處搜羅好用的收納箱和掛衣桿,也不需要斟酌要不要舍掉這個衣櫥再換個更方便的了。
我認為,在“斷舍離”中,斷是斷絕雞肋,不讓不需要的物品蜂擁而至。舍是舍棄多余,讓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保持清爽有序。離是脫離執念,放下對物品的執念,回歸本心,才更能體會到生活的妙不可言。由此,從簡單的物品整理開始,讓斷舍離真正成為自然而然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