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Molly(茉莉)
01
年前,我和鄰居阿姨在老家門口前嘮嗑。當時我們聊了很久,也談及不少話題,有目標規劃,打工掙錢,結婚論嫁,工作夢想。
我們倆就這樣在微弱的寒風中侃侃而談,時不時還會心一笑,氛圍很是融洽。
阿姨文化程度不高,雖沒識幾個字,但她也并沒有與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相脫節。
聽阿姨說,她平日在家,會經常打開新聞頻道,了解當前社會局勢,還會收看一些關于健康養生、學業職場和語言類等節目視頻。
聽后,我感到十分詫異,當然還有敬意。
農村不比縣城,條件好,文化深。
想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多關注時訊是非常有必要的,多關注自己也是不容忽視的。
不然,會愈發變得孤陋寡聞、目光短淺。
其實,在這樣的環境中,真正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沒有多少。
因為大多數人都喜歡顧忌別人的事兒,說長道短、人情冷暖。
比方說,誰家有發生“新鮮事”了,不出兩天,整個村都能傳個遍了。
但大城市里的人就不一樣了。
在那里,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值錢,他們那么忙,根本就沒有時間和心力去在意你是誰。
越弱的人,越想顧忌別人的事情。越強的人,越會關注自身的成長。
所謂“小地方是熟人社會,大地方是陌生人社會?!鼻拜吙偨Y的這話,不是無道理可循的。
熟人社會講關系,陌生人社會講規則。熟人社會講人情,陌生人社會講實力。熟人社會要面子,陌生人社會要舒服。熟人社會看別人,陌生人社會做自己。
02
前兩天在社群里看到一位文友的分享。
大意是她的一位哥哥從北京回來過年,在家沒待幾天就又走了。
因為哥哥覺得家里的生活節奏太慢,受不了,而在北京兩天不出門,世界就變樣了。
相信這點很多人都會有感觸吧。特別是常年在外打拼、春節還回老家過年的職場人。
講真,在大城市里奮斗的人,他的自身變化會相對大些、成長速度也更快些。
而影響因素不只是體現于生活環境、工作氛圍,還有交際圈子、認知眼界等等各方面。
這個世界變化莫測,你稍不留神,可能就會錯過什么,可能就被殘酷的競爭淘汰掉了。
在第五季《奇葩說》中,有一期是關于“高薪不喜歡和低薪很喜歡的工作,你會選擇哪個?”的辯題。
辯手李思恒的論述,可謂句句戳心。
其中讓我為之震驚的是,他講到了自己在北京擠地鐵上班時的情形。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擠過北京清晨的地鐵?我有,但那根本就不是地鐵,那就是個斗獸場,每天擠地鐵的畫面,人山人海,磨踵擦肩……”
對哦,為什么大城市會聚集那么多的人呢?
明知得租房子、擠地鐵、晚加班,面對生活的意外和重重壓力時,也許還會再掉幾滴辛酸、難言或委屈的眼淚。
我不解。
巧的是,我的另一正面分身給了如北漂人心里都想說的答案:“因為想變更好。”
是啊,大城市充滿著許多未知、挑戰和渴望,發展空間大、機遇多、視野廣,能更快、更好地實現自我理想。
而不是那一眼就望到邊、看到未來的生活。
能甘愿做出那么多的努力和忍耐,也只為今后更多的權利和選擇、更好的遇見和重逢。
03
曾看過一位老師分享的故事,很暖心。
故事講了一個職場人凌晨一點從三里屯回家,看到路邊長椅上坐著一些穿著整齊體面的中年男人,不像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他們抽著煙、聽著歌,有的干坐著發呆,有的抱著一條狗……
想起去年暑假剛到北京那晚,我們騎著單車也有路過三里屯(當時印象最深的是熱鬧的酒吧街)
但在那里,我很難想象凌晨1點的夜到底是什么樣子的,是往日少有的寂靜,還是一如白晝的喧雜。
這個故事的畫面不常見,卻又溫暖人心。
那是一種久違的釋然、寧靜,于深夜之中,給人帶來精神和心靈的慰藉。
誠然,在快節奏的時代,在喧鬧的城市里,你可以暫時放松一下心情,適時的讓大腦騰空清零,又何嘗不是一種極簡美好的生活狀態呢。
一個人,一座城;一個夢,一整夜。
帶著熱烈的生活情趣去觀察和參與這座有人有夢的城市,總不會太孤單。
再體面的穿著、工作,都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還應該有一份屬于自己哪怕小小的清歡天地。
那也許是你與自己的獨白、與他人的對話,或者與城市、夜晚世界的相融合。
如果某天,你也剛好路過三里屯,不驚瞥見文中講述的那番柔和淡然的畫面,相信你內心也會被那莫名而來的暖意所觸動。
你可能會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以后的樣子。而他們,也可能會從你身上,看到自己年輕時為夢想奮力打拼的模樣。
沒有曾經像你一樣奮斗的他們,也不會有后來像他們這般令人向往的你。
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04
想來在外讀書這么多年,認識的人倒是越來越多,學習的東西也越來越雜。
但回頭發現,真正交心的朋友卻沒結識幾個,真正專業的技能也沒掌握多少。
原來一起長大無話不談的玩伴,后來也因各自選擇不同、經歷不同,價值觀不同,彼此間慢慢失去了實質性的交流。
噢,原來不是春節的年味變了、同學的聚會變了,或者曾經的記憶褪了。
而是我們成長的環境換了,經歷的故事多了,思維的角度變了。
認識的朋友中,不乏有在大城市里打拼的。
我聽他們訴苦過、抱怨過,甚至哭泣過,但事過之后還不是一如既往地微笑著、努力著和堅持著。
掏心說,每曾想起,我也向往過,期待過,渴望過。但我得明白,眼下最重要的是什么?自己想做什么?又該如何去做?
已經相信的事,會放在心里。想要相信,但卻又沒把握的事,請依然把它放在心里,默默努力就好。否則,你會一直把它掛在嘴邊。
《朗讀者》中,董卿有對一位男演員提問:“很多年輕人,經常會覺得迷失在城市,他們會覺得城市很大,自己很小,怎么辦?”
這位男演員是這樣回答的:
“我覺得應該要逆向思維,你要把自己放大,你要去清楚的認識到你是誰?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而后你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了。終有一天你會在這個城市里,找到屬于你自己的位置?!?/blockquote>每一束城市之光的背后,都是一個故事。變化的時代,總要有不變的風景,變化的世界,總要有不變的初心。
城市再大,只要不忘初心和夢想,你就不至于會迷失前行的方向。
那些選擇飄在大城市里的人,只是為了今后能更好的遇見和重逢。
遇見更好的自己,重逢更重要的人。
每次重逢,只有變得更好,哪怕一點點,生活才更有意義。END
我是茉莉,希望我分享的思考也能帶給你一點點啟發。(希望文字能傳達出我想賦予它又帶給你的溫度和力量)
如果可以,希望我們做彼此溫暖的小樹洞~
今天七夕,祝簡友們快樂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