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你是誰?這可不是問姓甚名誰的你。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的,因為不管是哪一個人,他都是多面的,不可能通過一句話、兩句話,就能夠回答出來。
自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你便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襁褓中,你因饑餓而嗷嗷求飽,因寒冷而哇哇求暖;幼兒期,你因要玩具而哭鬧,因與小伙伴爭吵而傷心。但是,那時候的你,仍然處于蒙昧之中,所做的事情純屬本能,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當你觀察外在于你的客體時,會問“這是什么?”“他是誰?”但直到有一天,你會問“我是誰?”這才意味著你把自己客體化了,有了自我意識,已經(jīng)意識到“你”的存在。
你是誰?你是父母的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但你原先并不是父母的孩子,你只是恰巧生在了這個家里,所以你誰也不是。
你的名字是別人給你取的,你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人們通過你的名字與身體特征將你與其他人區(qū)分出來。沒有名字和身體特征,還會有誰認識你?但你也不是只有名字和身體特征,所以你到底是誰?
01?有效身份證件可以證明你是誰嗎?
有效身份證件,是指能夠用來證明你有效身份信息的證件。有效身份證件包含:居民身份證、戶口本、護照、軍官證、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不過我們平時使用的一般都是居民身份證。
從1999年10月1日起,經(jīng)國務院批準,在全國范圍內(nèi)建立和實行公民身份號碼制度——國家為每個公民從出生之日起就編定唯一的、終身不變的身份代碼。因此,我們的身份證號碼成為了我們證明個人身份的憑證,自出生起就一直伴隨著我們。
但是只用一張身份證就可以保證你身份的真實性嗎?顯然不可能。
有效身份證件鑒定身份的方法,都屬于傳統(tǒng)的個人身份鑒定方法。但是,證件攜帶不方便,容易丟失、被盜、損壞,無法規(guī)避身份被別人冒用的風險。
02?生物識別技術可以證明你是誰嗎?
傳統(tǒng)的個人身份鑒別手段已難以滿足安全性的要求。人們急需一種更方便、更可靠、更安全的身份驗證方式,于是,生物識別技術也出現(xiàn)在了我們?nèi)粘I钪小?/p>
生物識別技術主要是指通過人類生物特征進行身份認證的一種技術,包括指紋識別、臉部識別、聲音識別、靜脈識別、瞳仁識別等等,這些曾經(jīng)只出現(xiàn)在碟戰(zhàn)大片中的技術,如今已逐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智能手機使用、門禁、上班打卡考勤、銀行開戶取款、學歷職稱等考試的身份認證等事項,都可以通過生物識別技術來完成。
人臉識別是常見的生物識別技術。這種技術是基于人臉部特征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用攝像頭采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并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進而對檢測到的人臉進行一系列相關技術處理,并將獲取的信息與已存儲的信息進行對比,從而識別每個人的身份。
指紋識別是目前生物檢測學中發(fā)展最成熟的技術,具有價格低、適用性強的特點。每個人包括指紋在內(nèi)的皮膚紋路,在圖案、斷點和交叉點上各不相同,呈現(xiàn)唯一性且終生不變。因此,我們可以把你與你的指紋對應起來,通過將你的指紋和預先保存的指紋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就可以驗證你的真實身份。
但是,生物識別技術就可以保證你身份的真實性嗎?不一定。
整容臉,還可以用指紋識別來證明你是你;雙手是假肢者,還可以用人臉識別來證明你是你。如果“換臉換手”,又該如何證明?
央視網(wǎng)消息:當?shù)貢r間2021年2月3日,全球首例!美國男子車禍毀容成功“換臉換手”,該男子沒有出現(xiàn)排異反應,能夠自己穿衣、吃飯,甚至可以去健身房鍛煉。
那么,已經(jīng)成功“換臉換手”的美國男子,還能使用人臉識別和指紋識別嗎?顯然不能。
03記憶可以證明你是誰嗎?
以目前的科技來說,身體和記憶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除了死亡,我們暫時沒有很好的技術手段分離肉體和記憶。我們只能分離身份,分拆肉體、記憶附加上面的東西。
比如,李四與你曾經(jīng)是大學情侶,已經(jīng)十年未見面,某天她在路上看到一個人很像你。李四判斷你是不是你,一般是憑借這兩個依據(jù):相似的容貌、某些共同的記憶。
也許時光荏苒,歲月如歌;早已物是人非,思想上現(xiàn)在的你早已不是過去的你,但別人的記憶中你還是你。
作為“你”這個概念,是一直存儲在李四頭腦中的,是一些抽象的特征,如身高一米八,身板筆挺戴眼鏡,走路時身體稍微前傾,臉部的基本構架等等。
人對事物的辨別,就是運用頭腦中的概念不斷進行二元判斷。身高一米八?是;筆挺?是;戴眼鏡?是;走路稍前傾?是;濃眉大眼國字臉?是。這些都符合,就貼上“你”的標簽;如果有一條不符合,比如駝背,就不會貼上“你”這個標簽。
當然,這個標簽只是暫時貼上,還需要某些共同的記憶來驗證,才能確定。所以她會來詢問,是“你”嗎?我們以前一起做過的某些印象深刻的事情,你是否還記得?等等,如果都符合,“你”的標簽正式貼上。如果不符合,標簽解除。
李四確定你是你,“相似的容貌”只是其大腦快速篩選定位的切入點,真正決定的是“某些共同的記憶”。你完全可以整容,李四無法找到這個切入點,但你還是你。
而記憶,就是連續(xù)的信息流,而你之所以認可這條信息流,是因為你們曾經(jīng)共同分享創(chuàng)造過信息流。說到底,本質(zhì)是對自我信息流的認知,屬于自我認知的一部分。但是,人有可能會失憶,失去記憶,仍然有自我認知,所以這也與記憶無關。
我們沒法知道我的記憶具體是什么靈魂或者什么東西,只能知道附加在肉體和記憶上的有形無形東西,比如習慣、性格、人格、道德、原則、情緒、知識、經(jīng)驗等。
你,似乎只是一種意識結構,帶有固定的思維情感反應模式。但是佛教說,這些東西也是假的,因為可以變化。比如思維模式可以改變,同樣的你,生在信奉道教的家庭與生在信奉佛教的家庭,思維肯定不同。但情緒脾氣卻可能相同。所以情緒性格是更為基本的存在。
顯然,情緒性格也是可以改變的,盡管很慢很難,但確實可以。佛教認為,自我并不存在。因為即使分析到最后的情緒性格,也是在緩慢流逝,一點一點變化的,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自我存在。
04?你是誰?如何證明你就是你自己?
小時候的你是你嗎?許多人5歲以前的記憶基本是空白,那么,那個時候的你,究竟是誰?后來,你開始接受文明教育,父母養(yǎng)育,學校教育,社會灌輸各種思想;你無論是容貌還是心智,都會不斷的發(fā)生變化。
如果把多年前的“你”與現(xiàn)在的“你”相比,這明明就是兩個人,那“你”到底是誰呢?
如何證明你就是你自己?行文至此,尚未找到靠譜的驗證方法。
有效身份證件無法有效的證明;也無法從身體判斷,身體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睡眠做夢時也有自我的認知;記憶也不靠譜,當科技發(fā)達到一定程度,可以把人類的記憶移植,即把你的記憶和意識抽離,放到了另外一個人身上,于是他有你的意識和記憶,我和你之間發(fā)生的事,他都可以一五一十的說清楚,那么我會認為他是你,盡管他的容貌和身體都不是你的。
因此,要證明你就是你自己,還是相當困難的。我們的生命,在此中變幻。“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出自北宋詩人蘇東坡筆下的兩句詩,既包含了對人生的探討,也是對自我認識的一個美麗注釋。
作者簡介:揚青歲月長,用文字分享生活點滴,感受人間冷暖,品咂人生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