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上在讀盧梭的《漫步遐想錄》,今日凌晨五點走在人煙稀少的街道中漫步,我的思緒也開始活躍起來。
盧梭的《漫步遐想錄》記錄的是他自己的所思所想,他通過回憶人和事,對自己的內心進行分析、解剖,從而獲得內心的安寧。
而我今日記錄的不是和我自己有關,而是和我在漫步中遇到的“人”有關。
在我租住的公寓對面就是一個寬敞的公園,夏日,天亮的早,我一出小區,就看到對面公園的廣場上已經有好多在晨練的老人。
想到老人,自然會聯系到生命的終結,盡管他們早已經做好了如何從容離去的準備。正如盧梭在書中所說的:“一個老年人如果還該學習的話,那就只該學習怎樣去死?,但所有的老人都比孩子更眷戀生活,都比年輕人更舍不得解脫。”
看到他們在公園堅持鍛煉、打乒乓球、釣魚、讀書,生活得有滋有味,敬佩他們自律的生活。
當然生活富裕的一些老人可以隨心參加社會活動,而對于一些經濟拮據的老人來說,他們依舊在為生活奔波。
就比如在我行至小區拐角處看到,正在拉著三輪車賣菜的老奶奶,頭發花白,看著身體還算硬朗,她的攤位上擺著捆好的大蔥還有韭菜。
從菜市場的街道中走出來,漫步在一個道路更寬的繁華小區處,小區旁邊的早餐店們剛剛開門,正在叮叮當當地準備鍋碗瓢盆,架起煤氣爐、擺好小板凳,開始炸油條、烙煎餅。
我的目光被迎面從小區走出來的時尚女郎吸引了。深紅色的無袖包臀開衩連衣裙、裙子衩口很高,一直到臀部,黑長直的頭發一直垂到腰部,白色的細長高跟鞋,走在這崎嶇不平的路上,有些蹩腳。
她走的很快,臉上略顯倉促,精致的妝容再加上這一身妖艷的裝扮,我很容易將她視為女性服務者。
我不得不猜想,這大概是昨晚小區里哪位耐不住寂寞的男人,趁自己妻子不在家時,想要尋求另一種刺激。
我們的距離越來遠,她在我的反方向徑直走去,而我則需要向右邊轉彎,向另一條街道走去。
我的必經之路有一座年代久遠的寺廟,這座寺廟香火旺盛,每每到這時,都能看到寺廟里人來人往。而今年因為疫情,寺廟已經很久沒有開門了。一位穿著白色襯衫,斜挎黑色包包的三十歲的中年女人雙手合一,正在站著寺廟門口虔誠地禱告著。
她最近也許在生活里遭遇了困難,想要借助另一種力量來幫助自己度過這段痛苦的經歷,也也許她也只是向盧梭那樣,尋求內心的安寧,聽天由命,不再跟生活反抗。
一直在學校和一線城市生活的我,眼里看到的大都是機械而重復的人群,回到小城市,沒想到凌晨五點還可以看到人世間的一些不同的生命狀態。這要比我在書里找作者的人生體驗,要精彩、深刻得多了。
在古玩市場上從早上五點晃蕩到了七點,只淘到了四本小書和一本私人日記,回家用濕巾擦拭后才發現,這本私人日記還有其中兩本書原來是屬于同一個主人的,盡管書販把書擺放到了不同的地方,但還是被我集合到了一起,這就是一種機緣巧合吧!
你永遠也無法理解,為了讓自己對生活發生興趣,我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人間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