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被邀答
躁郁癥患者適合從事心理咨詢師嗎?
我大二開始得了躁郁癥,然后自己看了一些心理學書籍,至今快兩年了,現在大四,面臨著職業道路的選擇。發現自己過去沒有什么特殊愛好,就是這個躁郁癥迫使我自發去了解很多心理學的內容,這段時間萌發出想從事心理咨詢師的沖動,想借此幫助更多的人,也可以幫助自己。請問我這個想法會是偽興趣嗎,值得去嘗試嗎?
久病成醫
有句成語非常生動的描述了這種情況,即“久病成醫”。
在心理咨詢行業內,有相當一部分咨詢師是由于自身的原因開始接觸心理學的,隨著問題的緩解,對這個行業的助人與自助特性感興趣,才慢慢開始學習心理學內容,進而開始轉化成心理咨詢師的。所以實際上已經有很多相似的案例,成功轉化成為咨詢師了。
曾經的來訪者該如何轉化為咨詢師?
來訪者轉化為咨詢師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須要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完成相應的成長,否則對咨詢師和來訪者都很容易造成傷害,是心理咨詢中的大忌。
有不少來訪者在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的時候,由于接觸的心理學知識多,便半途開始轉行成為咨詢師,認為自己已經合格了。這非常危險,因為咨詢過程中,很容易發生一種情況:“卷入”。越是沒有經驗的咨詢師,越容易卷入來訪者的情緒和思維中。無論對咨詢師自己還是來訪者,都是一種傷害。
什么是“卷入”?
“卷入”是一種可能性事件,比如“共鳴”、“嫉妒”、“畏懼”、“越界”等等。
以“共鳴”為例:
一個咨詢師如果自己有離異的情況,如果她沒有就這個問題做過深入的咨詢處理,自己越過這個問題。那么當他遇到離異的來訪者的時候,就容易產生“共鳴”,這與共情不同?!肮缠Q”會導致咨詢師進入到當時自己離異的情緒當中,從而造成混淆來訪者思維與咨詢師的思維。
相對的,如果咨詢師已經解決過自己離異時的情緒,那么再遇到有離異問題的來訪者時,就不會輕易的產生“共鳴”,或者可以比較快速的發現自己已經產生了“共鳴”,從而將自己及時拉回咨詢狀態。
綜上,本身具有咨詢需求的來訪者,完全可以轉化成為咨詢師。但是必須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完成相應的成長。有的時候,有過通過心理咨詢解決自己問題經歷的咨詢師,更容易成為優秀的咨詢師。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流派的心理咨詢師,在開始咨詢工作以前,必須要進行一段時間的心理咨詢體驗的原因。一方面是感受作為來訪者的狀態,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可以先發現或者解決咨詢師現有的,或者尚未發現的問題。
以上
心理黑馬已同步入駐:公眾號、簡書、今日頭條、知乎等自媒體平臺
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