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說蕓娘之美
《浮生六記》是一本追懷往事的書,書名化用了李白“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語句。全書六記,分別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在書中,作者沈復追憶的雙眸,始終沒有離開過她的妻子蕓——林語堂曾稱“蕓,我想,是中國文學上最可愛的女人"。并時時向朋友感慨:"沈三白之妻蕓娘,乃是人間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
清代的張潮在《幽夢影》中說:“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肌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
蕓的特性是可愛,比美麗多出一種襟懷,一種氣概,一種癡情。試看:“一身素淡”,何其嫻雅;口授成誦,何其穎慧;“顧盼神飛”,何其纏綿;太湖縱目,何其闊達;女扮男裝,何其豪邁。
與《紅樓夢》大觀園中的女兒相比,蕓比黛玉柔和,比寶釵淡雅,比探春體貼,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間煙火;與當今時尚女郎相比,蕓多了一份內涵,一份古雅,一份矜持。
蕓這樣的女人,可以為紅顏知己,可以為浪漫情人,更可以為賢妻良母居家過日子。但就是這樣一個最可愛的女人,卻不料中道凄然長逝,空留下痛淚兩行,孤燈一盞,長恨一世,這不得不讓人扼腕感嘆紅顏薄命,造化弄人,在感嘆之中,讀者的心便被緊緊地揪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兒時相識,一往情深
沈復,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生于長洲(今江蘇蘇州)。沈復生于書香之家,能作詩文,擅長花卉繪畫,做過幕僚,后又改行販酒經商。
陳蕓,字淑珍,蘇州人,是沈復舅舅陳心余先生的女兒,與沈復同年生,年長沈復十個月。陳蕓靈性聰慧,還在咿呀學語時,大人給她讀白居易的《琵琶行》,她聽一篇就能背誦下來。
蕓四歲喪父,家徒四壁,她母親帶著她和她的弟弟一起生活,很是艱辛。及至蕓慢慢長大,擅長女紅的她,就用自己刺繡的收入,來維持她和母親、弟弟的生活。刺繡之余,蕓吟詠詩文,寫出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清麗文字。
沈復十三歲那年跟隨母親去蕓家,他讀到蕓寫的文字,深為蕓文字間的輕靈與才氣所打動,于是就和他的母親說,如果娶妻,非蕓不娶。就這樣,兩家就把沈復與蕓的婚事定了下來。
那一年的冬天,蕓的表姐出嫁,沈復又一次見到了蕓。那時的蕓已經出落得標致秀麗。“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美中不足的是蕓兩齒微微外露,但在沈復眼里也成了別有纏綿之態。
更讓沈復記憶深刻的是,滿屋來賓都著艷麗鮮亮的衣衫,惟獨蕓穿著素淡,也正因為如此,才更顯出蕓的清秀雅致。而蕓腳上由她親繡的鞋子,手工尤其細密精美。蕓的才思聰慧,蕓的心靈手巧都讓沈復更加陶醉。
后來,當蕓得知沈復出痘,更是心急萬分,手足無措中干脆吃齋為沈復祈福,即使在沈復病好后,她也堅持吃齋,希望佛祖保佑沈復身體健康。吃齋的日子一直到她和沈復結婚后,應沈復的要求她才開始戒齋。雖然相識定情于懵懂年少,但兩人之情卻是日久彌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蘭心蕙質情趣生
經過漫長的相思與等待,公元1780年,十八歲的沈復與蕓結為夫妻。婚后陳蕓對待公婆孝敬有加,對待平輩和小輩溫柔和氣。與沈復相處,更是心性相通,琴瑟和鳴。耳鬢相磨間親同形影,兩廂愛戀又如花沐春風。
沈復與蕓在享受兩情繾綣的甜蜜時,更不忘記生活中的諸多樂趣。尤其是蕓,總能以自己的心性與奇思妙想,讓平淡的生活充滿無限的趣味與欣喜。
一日,沈復與蕓一起賞月,蕓鬃邊茉莉濃香撲鼻,沈復說茉莉花借助女子的油頭粉面香氣更加誘人,佛手的香也居于其后。蕓笑說,佛手是香中君子,只在有意無意間;萊莉是香中小人,需要借人之勢香氣才更盛。于是,沈復取笑蕓“遠君子而近小人”,而蕓也毫不諱言說自己“笑君子愛小人”。蕓的機智與坦白可愛,讓沈復愈發的深愛。
七夕之夜,沈復與蕓擺上瓜果酒菜,兩個人在“我取軒”中同拜牛朗織女。沈復特地刻了兩枚圖章,上寫著“愿生生世世為夫婦”八字。寫好后沈復保留朱文,蕓保留白文,兩人約定圖章留做日后夫妻通信蓋此印章。后來干脆找人畫了一幅鶴發童顏,一手挽紅絲,一手攜拐杖和姻緣簿的月老像,把月老畫像掛在臥室內,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兩人都洗手焚香虔誠拜禱。
蕓之于沈復,是妻,也是知音知己。沈復每有高興的事都樂意和蕓分享。一次,沈復應友之邀觀賞廟會盛況,他回來后和蕓說起,蕓就嘆息自己是女子,不能出門觀看。為了實現蕓不能觀看的遺憾,沈復想出一個辦法,讓蕓穿上他的衣服,戴上他的帽子,讓蕓女扮男裝帶她去觀看。
沈復對蕓的情,有愛更有寵。一次,沈復奉父親之命令去吳江吊喪,喜歡山水自然的蕓又“欲偕往一寬眼界”,沈復不惜冒著被家人發現的危險,慨然滿足了蕓的要求。而蕓對沈復的寵愛也心生感動又感激,以至于她說“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無憾”。
蕓的聰明不僅為沈復所欣賞,也為沈復的朋友所嘆服。一次,沈復和朋友要去郊外賞花飲酒為樂。但由于有花之地沒有酒家,對花冷飲又覺得沒趣,躊躇難定間,蕓說自己有好辦法。她讓沈復與其友第二天只管去,她自會讓他們有花可賞,又有熱肴溫酒可飲。
原來,蘭心蕙質的蕓想到了擔鍋、灶齊備的挑擔賣混沌老漢。于是,第二天,她雇了賣餛飩的老漢挑著帶火盆的擔子隨行,這使得沈復和朋友們終于可以對花熱飲,歡樂開懷。蕓心思的聰明與細密都讓一干人激賞又信服。
蕓尤其善于在平淡生活中創造無限樂趣。夏天荷花開放時,蕓會用紗囊裝滿茶葉,然后放在含苞待放的荷花蕊上吸取荷花的清香,第二天再用天然泉水沖泡,炮制出“荷蕊茶”。
與丈夫談論詩文時,蕓說自己的詩詞啟蒙來自于白居易,詩人中最推崇李白的瀟灑豪放,沈復聽了就想到自己的字又叫“三白”,于是就笑說蕓與“白有緣”,她打趣地回答:“與白有緣,將來恐白字連篇爾”,蕓的才智回答引得沈復哈哈大笑。就這樣,沈復與蕓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間,年愈久而情愈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貧病交加,痛失所愛
沈復與蕓都是無爭而喜自然的人,他們最想過的生活也只不過是“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繡,以為持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這樣的性情與馴良,注定了無法適應大家庭里的復雜。
后來,赤子情懷的蕓娘,終因替夫尋妾于歡場女子,為小叔借款而遭公公誤解,以及應公公要求替其尋找侍妾又觸怒婆婆等一連串事件而失愛翁姑,最后被逐出家門。所幸丈夫沈復這時并沒有棄她于不顧,而是伴著她一起漂泊扶持,相依為命。
后來,為沈復所納的妾還未進門被強人所奪,加之弟出不返導致母念而亡,一連串的打擊終于使蕓血疾之病復發。而這時,沈復不僅要照顧生病的蕓,還要照顧十四歲的女兒青君和十二歲的兒子逢森。這樣的日子里,僅靠沈復靠賣畫維持一家的生計,難于為繼。
為了不加重沈復的負擔,蕓拖著不肯看醫吃藥。蕓的身體剛好轉,正好沈復的朋友找人繡《心經》,考慮到繡這副《心經》的價格很高,于是,蕓不顧自己病中身體的虛弱,把這個活接了下來。由于對方催的很緊,十日蕓就繡完了,過度勞累,蕓又添了腰酸頭暈的疾病。
后來,沈復給人作保被騙以及沈復家庭的再次誤解,沈復與蕓不得不離開蘇州。這時他們已經無力照顧一雙兒女,不得已,把女兒許配人家,而兒子也送給友人代為照顧。為了不使鄰居親友看到自己的落魄,他們不得不在一個天未亮的清晨離開,而這一別,卻成了蕓與女兒、兒子的永訣。
沈復與蕓在奔波輾轉中,最后來到了揚州。兩人不僅要面對生活的困頓,蕓的病情也不斷加重。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日子里,兩人沒有埋怨,更無嫌隙,而是相互扶持與依賴,蕓更是“猶百計代余籌畫,強顏慰藉”。貧困,漂泊,疾病,終于使蕓油盡燈枯。1803年3月20日,蕓病逝于揚州,時年41歲。“當是時,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
后來,沈復的父親去世,他回家奔喪。喪事結束后,他隨友去四川,在途中,得知兒子逢林因病夭亡。此后,沈復為了討生活輾轉奔波于各地,因有感于蘇東坡的“事如春夢了無痕”,沈復寫下了記錄他生活印記的《浮生六記》,正是通過這本書,我們看到了他與妻子蕓美麗與哀愁并重的愛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或江湖夜雨,斷雁西風;或人面桃花,失之交臂;或秋水伊人,在水一方,于是,人們追憶人生往事,如輕煙裊裊升騰,如清夢依稀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