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便想寫一寫有關除夕守歲的文章,卻一拖已過十五。
想起老人的話,過了臘八就是年,過完十五過完年。
十五已過,不再新年。
打開電視,看到了不知道某個臺在重播春晚,不覺莞爾。一如往常,今年的除夕還是全家人看著春晚一起守歲,無聊的記不起來的節目,溫暖的家和溫馨的氛圍。這樣溫馨的場景自己總是會不由自主的跳戲,會想象很古老的日子里的今天在發生在什么樣的事情。
終于抽出時間,查閱資料,回顧流淌著詩歌的除夕守歲的日子。
除夕是節,守歲是習俗。
先說除夕。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辭舊迎新,一元復始,是為除夕。
收取閑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竹葉樽空翻采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 納蘭性德 《浣溪沙 庚申除夜》
納蘭容若,單單說出這個名字,便如同讀一首好詩,賞一闋醉人的詞。
公子,才子,男子,王子,安意如說世間能集此四子于一身的男人很少,王維必然是其中一個,而我認為,容若必定也是一個。
庚申除夜,也即康熙十九年的除夜。
而康熙十九年,是盧氏離開的第三年。
容若的詞,從風花雪月始,卻自悼亡而大成,無從超越,哪怕是他自己。
康熙十六年之后,容若的詞依然風花雪月,只是那份風花雪月中有了濃濃的思念,深深的眷戀。哪怕是這首除夕之夜的浣溪沙也不外如是。
容若是天生的貴族,無論從身世還是氣質上講,他都是貴族,無可置疑。貴族的除夕有歌舞,有美人,有醉人的酒,人人頭飾彩燕,個個性高彩烈,這便是除夕。
只是容若的除夕里有動人的思念,有難以割舍的回憶,便分外的更加觸動人心。但可惜,容若的除夕夜里,除不去刻骨的思念。
今夕為何夕, 他鄉說故鄉。看人兒女大, 為客歲年長。
戎馬無休歇,關山正渺茫。一杯椒葉酒,未敵淚千行。
——袁凱《客中除夕》
中秋是團圓的日子,元宵是團圓的日子,可華夏幾千年來,最應該團圓的日子便應該是除夕了。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八個字道盡了千千萬萬。
搜集了很多關于除夕的詩歌,描寫除夕盛景的難有佳作。流傳千古的,皆是訴盡衷腸。在最應該回歸家鄉的日子里,去國懷鄉,總是銘心刻骨。
袁凱的名聲或許不顯,但今夕何夕的離愁卻唱了近千年的離殤。近似白話的詩文淺顯易懂,但卻正是這淺顯易懂的直抒胸臆,才更能觸動人心。像一記重錘,猛烈的敲擊在心底最柔軟的地方,頓時便淚如雨下。
今夕何夕,他鄉故鄉,一杯椒葉酒,未敵便早已淚千行。
晉周處 《風土記》:“ 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再說守歲。
陰歷除夕終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謂之守歲。
守歲又稱為照虛耗、熬年、熬夜,是中國民間在除夕的習俗。在除夕夜一家人團聚,熬夜迎接農歷新年的到來。
熬夜不好,家人相聚話也越來越少。守歲于是成了漸漸老去的習俗,我卻分外思念。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李世民 《守歲》
很多美好的事物和傳統都不是自唐朝起,確很多都是自唐朝發揚光大。
詩歌如是,科舉如是,守歲亦如是。
貞觀之治年間,國家繁榮強大。在除夕守歲間出現了皇宮里外迎新年,辭舊歲的繁華景象,唐太宗為此作下此詩。
真實的李世民無從得見,史書中的唐太宗也算不得真實,但寫詩的貞觀大帝,卻栩栩如生。
王侯將相的除夕總歸不是常態,但卻是傳統的起源,當然,也是極致。
年終歲寒,冬雪消融,卻依然能讓人感覺到春風拂面,這便是除夕,暖在心里的節日。點紅燭,吃美酒,賞歌舞,通宵不睡,迎新年,辭舊歲。
這便是守歲,守住歲月,守住繁華。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蘇軾 《守歲》
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
逝去的歲月啊,在東坡眼中,是勢不可擋的長蛇,守歲就是要抓住長蛇的尾巴,留住歲月,可這終究是徒勞無功。
多少人吶,在歲月面前是如此無奈。
白發蒼蒼的老者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萬古一帝秦始皇也曾派遣徐福尋長生之法;多少人感嘆,想再向蒼天借五百年!
可歲月終究是抓不住,守不住。對歲月最好的守護,或者就是有限的時間里,尋找到自己,莫要歲月蹉跎。
兒童不寐,渴望著鞭炮響起,渴望著長大,渴望著新衣;可年歲越長,對除夕越是期待,在期待中越是恐懼。
明年也有年,可再過幾個明年,歸來是否還少年?
這便是守歲,守住歲月,守住青春。
傳說夕是怪獸,傳說年也是怪獸。
但我卻不愿意相信這樣的傳說。
除夕就是除去過去,守歲就是守住歲月。
這看似相悖的兩個概念,同時出現在一天里,卻是那么和諧。
除去一身塵埃,除去悲傷,除去災厄,是為除夕;守住歲月,守住青春,守住一切珍視的東西,是為守歲。
愿天天年年,我們都能除去不好的過去,守住珍視的當下和真實的內心。
除夕,守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