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摔跤吧!爸爸》在朋友圈簡直是掀起了一股熱浪,堪稱影院票房的一款興奮劑。
對于賺足眼淚的勵志片,蔴姬內心原本是拒絕的,因為雞湯喝多了,怕太膩不消化。
但周二的宋小妞無敵抵抗數學練習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是時候給孩子灌下這碗逐和雞湯了,于是乎,取消了周三晚上所有興趣班和課后練習,娘倆手拉手去影院拔草。
《摔跤吧!爸爸》來自于真實故事的改編,沒有傳統印度片一言不合就尬歌尬舞的樂舞場景,而是走心以詼諧和真實感呈現了感人的故事原型:印度一位男性全國摔跤冠軍馬哈維亞·辛格·珀尕,因錯失世界冠軍角逐和獲獎機會,便將自己此生未完成的夢想期望加諸給兩個女兒,并為之付諸努力實現夢想。
可理解為:自己此生沒能力未完成的夢想,卻強行將夢想的枷鎖和包袱,強壓給孩子去負重前行。
這是一種無能的表現或控制子女成長軌跡的錯誤行為。這樣的父母在以自己的成功標準或人生成功指標在定制子女的發展之路。
原本,我也是這么認為的,但觀影到最后,都在歡呼兩個女兒的成功,有幾個人還記得這一開始是父親的夢想而不是孩子的?
有的孩子能考上清華北大、牛津哈佛;
有的孩子能入選進入國家隊,成為全國或世界某項運動冠軍;
有的孩子能成長成一名知名的作家;
還有的能代表人類探索太空之旅…….
而他們/她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別人家的孩子!
為何別人家的孩子總能走向成功之路?我們總習慣回答:那孩子是個天才!或那孩子就是塊學習的料!
而事實真的絕對如此嗎?
影片中的辛格全身心投入到兩個女兒在女性摔跤選手之路上的準備,從關注到孩子有摔跤的天分,到以不優渥的家庭條件去為孩子創造摔跤訓練環境,再到為孩子爭取訓練和比賽的機會。關鍵時,積極地爭取;必要時,合理地退出,放手孩子成長和鍛煉。
既有教練的堅持和嚴格,也有慈父的關懷和疼愛。
這,用當下熱門的互聯網用語來說,叫 ALL IN!
生活需要All In,工作需要All In。而為人父母,更需要All In!
1.?All In 是足夠的愛和優質的陪伴
All In的開始,就是給予足夠的愛和優質的陪伴。0-1歲的嬰兒分別處于口欲期和肛欲期,同時處在絕對的自戀期,即全世界僅以她/他為中心。任何一種自身情緒的變化和需求,都需要父母,尤其是媽媽給予百分百的關注和愛。而有互動的1-6歲,需要的就不單單是陪著,而是優質的陪伴。
閨蜜熊熊鍛煉兒子單獨房間睡覺,在孩子6歲多成功時,感嘆了一句話:小時候因母愛缺失而欠下的愛,不論多晚孩子都會討回來。
我的小叔和嬸嬸是70年代人,在他們那一代的大學生,要擺脫分配體制到南方深圳打工,注定了要犧牲很多,連孩子要成為留守兒童。0-6歲時期的堂弟堂妹,是由我家和姑姑家分別照顧的。
有一年的秋天,嬸嬸休假回家幾天想陪陪孩子們。她帶堂弟剛出去玩了沒多久,堂弟玩著玩著就說:阿姨,我要回家,我想媽媽了。(堂弟那時候把照顧他的二伯母,也就是我的媽媽叫媽媽)。
印象中那一幕場景真的蠻難過,嬸嬸一轉頭眼淚刷的一下就流了出來。后來,堂弟堂妹滿6歲就去到深圳,和爸爸媽媽住在一起。天知道,叔叔嬸嬸是用了多久才修補了這缺失的6年親子關系。
嬰童期長期由老人家或親戚帶大而不是父母帶大的孩子,由于沒有獲得父母足夠的愛和陪伴,安全感和自信心是相當缺失的。缺乏的親子關系,也會讓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溝通障礙。
影片中的辛格,給予女兒們極大的關注,能發掘他們成為摔跤手的潛質。同時又陪伴她們度過了長達十年的訓練。對于沒有作為摔跤手的兩個小女兒,也能親自輔導英文學習。
而生活中有多少父母能在陪伴孩子時候,放下手中的手機?又有多少父母能做到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內心的幸福感來自于被愛的感覺,愛的缺失和關注度的降低,讓孩子沒有幸福感。
缺乏自信、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孩子,如何能夠有能力邁向成功,成為把握自己幸福的人?
2.?All In 是正確的指導和全力的支持
生活中,總有這樣的父母:聲淚俱下地給孩子戴上了一道無形的道德枷鎖“爸爸媽媽這輩子的指望,就靠你了,你一定要爭氣啊”。然后,只看結果,忽視過程。
也有這樣的父母,在實現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后,說:我們家不缺這點錢,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去爭第一那么辛苦,學習差不多就行了,補習班也不用去。她/他只用開心、幸福快樂地成長就可以了。然后,撒手不管,任憑孩子自由生長。
只給人設和結果的教育,和耍流氓有什么區別?強加夢想不對,以快樂童年為借口放之任之更過分!對孩子真正的愛,是要參與要All In。要以力所能及之力,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全力的支持,讓孩子擁有掌握自己幸福的能力,讓孩子擁有能夠決斷要哪種生活的選擇權。
誰都無法預測未來社會的樣子,就如大多數的我們,有幾個能想到20多年后的當代社會已經是觸碰到了AI的時代。你給孩子無憂無慮的童年、少年、青年,難道你能保證他/她能在你的庇佑下,還能安穩度過無憂無慮的成年和老年?
最可怕的是,你設定的快樂童年真的是她/他未來懂事后夢想的生活的樣子嗎?懷揣夢想但身無半點技能的人,得有多絕望。那時候的他們,可能不喜歡那個時代社會的現實和殘酷,但躲不開的無力感,卻只有他們才懂。
電影中辛格不同,他確實為自己的子女規劃了他認為的夢想人生。但如果不是這樣的開始和堅持,也就沒有奪得世界冠軍的吉塔和巴比塔,只有成千上萬個14歲就嫁人一輩子圍著鍋臺轉的印度少女的普通一名。
而如果沒有辛格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發揮自身是摔跤冠軍的技能,也不會有能奪冠的吉塔的巴比塔。
精英的成長之路,除了天賦,更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來自于培養者的眼界、能力和態度。再名貴、稀缺的種子,也需要肥沃的土壤和細心的呵護照料。而普通的種子,也未必開不出嬌艷的花朵。
而賦予他們/她們生命的父母們,是否全身心All In投入到爸爸媽媽這份窮其一生的職業,為孩子未來幸福、成功之路滋養了土壤,提供了可能?也許,我們都需要思考。
我是蔴姬,愿與你分享我的點滴。
圖片來源:電影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