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讀財報》——利潤表
一、市場為何追逐利潤表
1、市場之所以重視利潤表,是因為股價由市盈率和每股收益的乘積決定:
P(股價)= PE(市盈率)X? E(每股收益)
這個公式提供了一個看問題的角度,引導投資人永遠關心兩個數字:市盈率和每股收益。
對這兩個數字的不同側重,也產生兩種不同的投資體系:一種體系追逐市場參與者的心理變化,捕捉市盈率從低到高或從高到更高的股價變動;另一種體系分享企業成長,尋找每股收益從低到高或從高到更高的收益。當然,也有集大成者,追求雙增長的“戴維斯雙擊”。
2、每股收益有兩種: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釋每股收益。前者是按現有股本算的每股收益,后者是按照現有股本加上潛在股本(發行在外的人股權證、股份期權、可轉債等工具可能增加的公司股本)計算的每股收益。
3、利潤表分為合并利潤表和母公司利潤表。母公司利潤表,展示了股份公司本部經營利潤及控股子公司當年宣布的分紅。合并利潤表,展示了股份公司加上其控股子公司的經營活動,抵消了內部交易之后的全部利潤總和。
4、其他綜合收益:直接計入資本公積的利得或損失,如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等。
其他綜合收益+凈利潤=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少數股東的綜合收益總額
二、利潤的創造過程
主營業務收入-營業成本=毛利潤
毛利潤/主營業務收入=毛利率
衡量公司的毛利率,要與同行比較,比同行高很多的企業,要么是業內強者,要么就是造假騙子。毛利率的提高,要么是因成本的下降,要么是因售價上升。
營業總成本包括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營業費用、資產減值損失。
營業成本:期內銷售產品的存貨價值
營業稅金及附加:營業過程中無論是否盈利都要繳納的稅費,包括營業稅、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教育費附加等。
營業費用包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總體來說,銷售和管理費用的變化趨勢,應該和營業收入變化趨勢一致。
資產減值損失,股權、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商譽、存貨、壞賬、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等都可能產生資產減值損失。
現在的會計政策,能夠對利潤表產生影響的減值損失轉回,主要是存貨、應收賬款和債權投資的減值損失,企業操縱利潤的手段:
1、不提或少提,增加當期利潤;
2、多提,減少當期利潤,以后轉回增加后期財報利潤;
3、一次性計提減值損失,降低資產賬面價值,從而減少后期折舊攤銷,增加后期財報利潤。
三、速讀利潤表
1、營業收入
企業收入的增長通常有三種途徑,即潛在需求增長、市場份額擴大和價格提升。潛在需求的增長,在行業內不會產生受損者,不會遭遇反擊,增長的可靠性最高;份額的擴大,是以競爭對手受損為代價的,勢必遭受競爭對收的反擊,因而要評估反擊下的可持續性;價格的提升,是以客戶付出更多為代價,需要評估的是消費的替代性強弱。
2、毛利率
營業收入減去營業成本是毛利潤,毛利潤在營業收入中所占比例是毛利率。毛利率意味著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其替代品較少,或替代的代價很高,而毛利率低則意味著存在大量的替代品且替代的代價很低。選擇毛利率低的企業,意味著要依賴管理層的運營能力或冒高倍杠桿的風險,一般來說,毛利率能保持在40%以上的企業,通常具有某種持續競爭優勢。
3、費用率
費用包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費用率指費用占營業總收入的比例。
如果財務費用是正數,就把它和銷售、管理費用加總一起算費用率;如果財務費用是負數,就只用銷售和管理費用計算。
一般來說,銷售費用較高的企業,產品或服務自身沒有“拉力”,必須靠營銷的“推力”才能完成銷售,而銷售費用較低的企業,通常因為產品或服務本身容易引起重復購買,甚至是自發的傳播、分享。
管理費用,通常應該保持增長比例等于或小于營業收入增長。如果出現大于營業收入增幅的變化,應該查出明細挖掘究竟是什么發生了變化。
費用率也可以用費用占毛利潤的比例來觀察,這個角度去掉了生產成本的影響。大體來說,若費用能控制在毛利潤的30%以內,就算是優秀的企業了;在30%-70%區域,仍然是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企業;若費用超過毛利潤的70%,通常而言關注價值不大。
4、營業利潤率
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利潤率
看利潤表,最重要的就是看營業利潤和營業利潤率,看它們的歷史變化趨勢,以及與同行進行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