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12歲。
小學六年級下半學期,為了能考上對口的重點中學,我轉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學校。離家有點遠,我要自己走大約20分鐘,走到車站再坐幾站電車到家。中午回不了家,媽媽正好有個朋友住在學校附近,我中午就在這個阿姨家吃飯。
學校里我一個人也不認識,原來熟悉的同學老師一下子都從生活中消失了,中午要跟以前完全陌生的阿姨一家一起吃飯,飲食習慣完全不同,就連跟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間也縮短很多。我的內心其實有很多的害怕不安無助,但我不知道該怎么表達。
好在,當時學校同期還有幾個轉過來準備考中學的學生,我們屬于同類,于是就成了朋友。
發生故事那天,我已經忘了之前是怎樣的經過,好象是她們在聊一個在學校里屬于惡霸類的男孩,好象要為誰打抱不平。
然后突然有人問我:“你敢不敢扇他一巴掌?”
我麻溜地回答:“敢!”
然后幾個女孩子就開始策劃要在那男孩下午一來學校,我們就動手,我打頭陣,接著是誰和誰。
那時候,我心里完全沒意識,這就是打群架啊!
心里打著鼓,時間一直滴答滴答的走著。
當那男孩進了校門后,我就迎上去,扇了他一巴掌。
“啪!”聲音如此清脆而且很大聲,我打完就愣在原地了,這么大的聲音把我驚住了。
那男孩也愣了一下,但他反應快,反手就扇了我一巴掌。
接下來的事我就記不清了,也忘記了我的同黨有沒有繼續動手,好象場面混亂了一陣,我就被人拉走了。
事后,一群女孩子特別興奮,拼命地夸我勇敢厲害夠磁!我的心里,卻更多的是后悔和懊惱,因為被人扇了巴掌覺得沒面子,因為沒再扇回去覺得自己反應太慢。
那是我唯一一次打架。如果我以前的老師同學們聽說,他們肯定不相信,因為他們絕對不相信平素乖巧的尖子生的我會干出這種事啊!
好在不久就中考了,我考上了那所目標的重點中學,那段經歷也漸漸淡忘了。很快,生活開始了新的軌道,我在大家面前又是一個普通的話不多的女孩了。
今天,鼓勵咨詢+自由書寫的第四天。要想一個1-18之間的數字,我想到的是12,然后回想我12歲那年正好是小學畢業上了初一,然后想到了這件往事。慢慢記錄下來的過程中,我才突然意識到,為什么我會去參與打群架,原來是我太急于去融入一個集體,迫切需要找到歸屬感,所以,這個小圈子中認為對的事我就要去做;我要去打頭陣,是為了體現我的價值感啊!
阿德勒認為,人類所有行為的首要目標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這樣就不難理解當時我的行為了。當我插班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原來的歸屬感完全沒有了,我會覺得自己不屬于這個新的班級,就產生不安全感,所以急需進入一個新的團體,并且要做出一些行為,來證明自己在這個集體中的價值和重要性,來找到自己的位置。
啊!多么意外而可貴的發現!
如果我沒有把這段經歷寫下來,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這樣的突破!
當我明白了我當時行為的目的所在(即使是無意識的目的),我就能說出鼓勵的話了。要知道在沒這個覺察前,我還不知道要怎么鼓鼓勵,難道鼓勵帶頭打架?還是鼓勵挨打后沒哭?哈哈
現在,假設那個12歲的我和現在的我一起坐在沙發上,我會對她說:
丹丹,你還只是個小學生,就要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去上學,這很不容易,但你做到了。你不認識他們,不知道他們以前發生了什么事,而其他同學彼此間非常熟悉,沒人跟你一起玩一起說話。你中午要到陌生的阿姨家吃飯,你不敢說話不敢夾菜,中午吃的是稀飯你吃不飽也不敢說。我看到了你的難處,你的困惑和不安,知道你那時很孤單,也看到你即使面對困難,也依然一個人扛下來,堅持每天上學,克服了很多困難,并且以優異的成績達成了目標。即使有一些難堪的經歷,你也通過它們拿到了你的收獲,比如,你知道了打架并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同時你也交到了新的朋友。
每一種經歷都是一種成長,它會在你以后的生活中逐漸磨煉成金,閃爍在你成長的道路上。這就是你的流金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