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感到一些困境,故在對學習方法的探索上稍微上了下心。這本《海馬記憶法》便是我在這種想法中找到和讀到。其內容雖樸實無華,但卻清晰可靠。作者用了相當篇幅,從腦科學、神經學方面,以一個這些相關領域里專業醫生的角度闡述了腦中海馬體的作用及記憶的原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它提到的“要科學地鍛煉和利用記憶力”的內容,將其梳理如下:
幾個基本概念
記憶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長期記憶可以細分為情景記憶、語義記憶、程序性記憶、促發記憶。簡單總結一下就是:
- 短期記憶:30秒至幾分鐘的記憶,7個左右的小容量塊(有更新研究表明其實只有4個)
- 長期記憶:更長時間的記憶,又包括下面幾種——
- 情景記憶:個人的有意識的回憶
- 語義記憶:知識,即不介入自我(意識)的抽象記憶
- 程序性記憶:身體所感知的事物的程序
- 促發記憶:潛意識效果(如廣告)引起,往往是誤解的根源
記憶階層(由下往上):程序性記憶、促發記憶、語義記憶、短期記憶、情景記憶。階層越靠下,就越原始,也就是對生命維持相對重要的記憶;階層越往上,記憶內容的程度就越高。想提高記憶力,應將知識作為情景記憶,而不僅僅是作為語義記憶(而暫時)儲存在頭腦之中。
一些對記憶的誤區
“記不住”? “記住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雖然神經細胞總數會減少,但突觸數量反而會增加,所以其實人的記憶容量會變得比年輕時更大。“上歲數了記憶不好了”只是一種因努力程度不夠而未產生滿意結果的托詞而已。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學校中常年的課程安排是很好地考慮到復習和鞏固因素的,也忘記了自己在學生時代曾經付出過多少倍于現在時候的努力。
“我已經記住了”常常是一種錯覺,往往會引起記憶力的停滯。就像“我忘事忘得厲害”一樣,產生這種感覺,往往不是因為想不起來,而是因為其實一開始就沒記住,這更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會妨礙我們去積極的進行記憶。
高效記憶與情景無關?
大部分人的“隨年齡增長記憶力已下降”的感覺,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人的熱情會隨年齡增長變得越來越冷漠(處變不驚),而只有經常對周圍環境的刺激保持一種敏感性,才能讓海馬持續保持在可以生成e波的緊張狀態之下而發揮作用,人的記憶力才會顯著增強。對記憶來說,最好的“維生素”,恰恰是帶有濃厚興趣的好奇心和探究心。
另外,假如學習的環境特別輕松,而沒有保持必要的緊張感,那么進行記憶的勁頭其實就會懈怠,這對記憶是有害無益的。對記憶而言,好奇心、努力、忍耐力等都非常重要,健康的體魄更是如此。在此基礎上,個人的態度以及情緒狀況也是關鍵要素,一個人如果沒有十足的干勁,那他的記憶力是不會顯著增強的。所以,在適度緊張的狀態下勤奮學習,才是有效的學習與記憶的方式。
睡了就會忘?
其實睡眠和記憶有很大的聯系。比如,夢是在人處于 REM 睡眠(Rapid EyeMovement Sleep,即快速動眼睡眠,也稱為淺層睡眠)狀態中發生的情形,其本質,其實就是記憶的再生,并不是根本不存在的現象出現在腦中。夢是一種回想白天情形的行為,最近經歷過的事情可以在夢中再現,還可以通過夢境來回味和整理過去的記憶。人會在一個晚上做大量的夢(稱沒怎么做過夢的只是醒來后忘記了絕大部分而已)。
現代腦科學認為,夢是整理大腦信息、強化記憶的必要過程,記憶可以通過夢境保存下來。換言之,睡眠是牢記事物的重要行為。有科學家指出,要掌握某些新知識或新技能,需要在記憶當日保證6小時以上的睡眠。如果睡眠不足,強行塞入腦中的記憶也不會銘刻在大腦的顳葉,幾天之后就自然消失。我想大家也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考試前挑燈夜戰學到的知識,很快就會被淡忘。
在前一天做事還很努力很費勁,但就是不順利;可是到了第二天,就會突然恍然大悟。這種現象其實有個專有名詞叫“追憶”。產生這種現象,其實是因為人處在睡眠狀態時記憶得到了很好的整理。所以,根據“追憶”原理,所學東西是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充分發揮效果的。同臨陣磨槍得來的知識相比,相隔數日的記憶反而更能促進形成長期記憶,就如同耐心釀制的葡萄酒一樣。此外,追憶現象還能讓我們了解到有關學習時間的重要規律:假設所學知識大約需花費6個小時,那么可以劃分成3天,每天學2個小時。因為加入了睡眠環節,我們就能夠更有效率地記憶知識。因此,比起偶爾的“暴看暴學”,每天孜孜不倦地一點一滴地學習,長期下來效果要好的多得多。
記憶沒有流程和規則可言?
同樣,類同“追憶”原理,記憶需要一個消化的過程,那么如果學習遵循一定步驟,就能夠更快速有效地進行記憶。因此建議在學習技能時,先對整體布局有個大致了解,之后再逐步記憶細微之處(先宏觀、后微觀)
海馬體是暫時保管記憶的場所(海馬會對信息反復進行斟酌和分析),且保管記憶的期限最長不過一個月左右,如果超過這個期限再去復習,基本就和初學沒什么兩樣(做筆記的重要性此時突顯)。所謂高效的復習方法,就是在記憶仍保存在海馬中時,將其中想要記憶的信息再次輸送到海馬。這樣,海馬就會判定這一信息為必要信息,并向大腦發送指令——“記住這條信息”。這樣,這一記憶就會保存下來。因此,及時的復習,對于記憶至關重要。
大腦是在不斷經歷失敗的同時來儲存記憶的。因此,記憶會隨著反復的實踐和不斷的失敗得以增強。從另一方面來講,無論怎么努力,記憶中總是會有一些模糊的片段。所以,無論如何努力都會遭受失敗。當然,失敗并不可恥,也沒有必要去畏懼失敗。重要的是,失敗之后不要去一味懊悔,而應自我反省。
記憶與學習的曲線
假定已經記住了A事物,同時還不知不覺地憑借程序性記憶,將A事物的理解方法儲存在頭腦之中,那么接下來要記憶B事物時,A的程序性記憶就會無意識地幫助B的理解,最終使得更容易地記住B。而新記下的B的程序性記憶,又會進一步加深了對已經記下的A的理解,如此循環往復。
換言之,當記憶A和B兩個事物的時候,就會產生事物與事物的聯合——A*B(從A所見到的B、從B所見到的A),記憶的內容會產生4倍效果(2的平方)。就這樣,記憶力的相乘作用一般會產生累計效果:
那么,得到這樣一條曲線后,能得出什么意義呢?以曲線上的數字為例,假設一個人經過努力,成績達到了64。之后,雖然他已努力了相當長的時間,但是,成績卻一直在64上下徘徊。和目標成績1000相比,似乎并沒有多少進步。在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非常苦惱:“為什么我都這么努力了,進步卻沒有多少?”、“或許我的能力真的不行”等。當看到有人達到1000目標成績時,又會感慨“真是高不可攀”、“那樣的人真是天才”等,從而對自己的“無能”而垂頭喪氣,最終放棄了前進與努力。
而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終于,他們的成績不斷上升,由128到256,再到512。實際上,當人們努力到這個階段,才能逐漸看出學習的效果,才能夠作出較準確的最后斷言。這個,就是學習的積累效果。如果再努把力,成績就會達到1024,并最終達成目標。如果再堅持不懈地學習下去,眼前就會海闊天空、豁然開朗,這一瞬間就會有一種洞察萬物的感覺(近似于大徹大悟的體驗)。如果到了這個境界,只需要在稍稍努力,成績就會提升到2048,學習的相乘效果就是如此顯著。這些成績達到2048的人們在那些拼命努力才達到64的人看來,確實是一些非凡之人。
這里還需要說明一點:天才和普通人的能力差距的確比較大,但天才與天才之間的能力差距則更大。成績1024的人和2048的人都可以稱得上是天才,但二者之間相差1024,這對于成績64的普通人而言,已是一個無法估量的差距了。水平越高,不同人能力的差別就越大。
所以,在學習某項技能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持之以恒:只有不斷努力才會有所回報。所以,就算暫時沒有出現任何結果,也不要輕易放棄。當然,看到周圍的天才的時候更不能躊躇不前。將自己和他們進行簡單的比較是毫無意義的,這是因為努力與成果不是正比關系,而是一種平方的關系。自己就是自己,現在雖然和那些天才存在差距,但如果繼續努力的話,總有一天會趕上他們,最終在很短的距離內超過他們。“天才”只不過是那些不夠努力的普通人憑空捏造的詞語,不用被這樣的詞語所蒙蔽——“天才要靠99%的努力”,如此才對~
自我總結
做的好的地方
- 學習新知識或書本時,先總覽,再(挑自己興趣從高到低排序)細節,不再追求完整和完美,盡快實踐
- 關于突擊,現在寧可早上早起進行,也不熬夜晚睡(當然,其實要搞“突擊”,就說明計劃安排還是不到位…)
- 周末或假期的睡眠,盡量“自然醒”,盡量保證REM睡眠的數量和質量
做的不好的地方
- 常是利用碎片時間學習,而沒有專門找出大塊時間(氛圍和情景沒有到位)
- 常常學過后沒有及時復習(復盤),導致效果大打折扣
- 還是缺乏較穩定的長期堅持(中間總有斷層),認知能力和自控,都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寫在最后
我們其實都有著一個內部結構高度發達的大腦,如果不充分利用這一強大組織,其實真的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暴殄天物”的事情。在這個世間,充滿了許多魅力無窮的事物與種種機遇和可能,讓我們打開記憶之門,去不斷探求,以此來充分認知和享受人生。
參考:
* [海馬記憶法](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75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