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大爺的雜貨鋪
前兩天,一位讀高中二年級的小朋友給我發了條私信,傾訴了自己的困惑與苦惱。
她說她想當演員,但家里不太同意。她自己呢,也很清醒地知道想成為一名演員,會有特別特別特別多的阻礙,但又不想輕言放棄,畢竟那是她的夢想。
做個實驗:假如上面的這段話,我是跟你面對面,用口語的形式表達出來,甭管你心里怎么想,你的表情多半是笑,而且是那種比較成熟的嘲笑,或者干脆就是一句呵呵。
但回想一下,剛剛你在用眼睛讀上面的文字時,笑了嗎?或者說在心里嘲笑了嗎?又多半不會。
這就是個有意思的現象,這個現象說明:甭管我們多嘴硬,對于夢想這事兒多么的嗤之以鼻,但它始終是壓在我們內心底部的一根弦。
夢想成了口水歌,被聊得太多了,臭大街了,導致我們再與朋友談起這兩個字,如果不順帶嘲笑一下,咒罵一下,都不好意思,都生怕對方覺得自己幼稚。
但夜深人靜,躺在枕邊的我們,捫心自問,誰不還有點兒夢想呢。哪怕一個深諳世俗的中年老男人,半夜從例行公事的軀體上滾下來,也偶爾會長嘆一聲,想想曾經那段有奔頭的歲月。
人活著,不就活一念想,活一奔頭么。
給我發私信的小朋友特意在文中附加了一句:嗯,我知道我的想法也很可恥,但是……
說實話,那位小朋友,韓大爺在這里公開告訴你:你的想法不可恥,也不幼稚,覺得自己夢想可恥這件事才可恥,為了不讓別人覺得自己可恥,而忙不迭地往自己夢想上潑屎的“成熟人”,才是最幼稚。
接下來,我不會一棍子把你的可能性打死,也不會不負責任地打雞血,盲目地鼓勵你去堅持。
我只想帶一點誠意地跟你聊聊夢想,以及老老實實地提醒你,關于“夢想”的幾件事。
首先我想跟你聊聊夢想是個神馬玩意。
很多人會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常常搞不清“夢想”跟“欲望”的差異。
夢想是什么?夢想是那些結果好壞都無所謂,僅僅是做的過程,就能讓你感到爽的事情。
而欲望則相反,欲望是潛藏在你內心的饕餮,是求不得,是實施的過程很痛苦,得到的瞬間很滿足,長久擁有后又挺無聊的東西。
舉個例子哈,很多人說:我的夢想是賺大錢!搞錯了,賺錢,獲得物質上的滿足與精神上的安全感和充實感,這是人的欲望。
為此而行動的過程并不很舒坦,挖到第一桶金的那一瞬,才會很高潮,賺的越來越多,多到沒什么意義時,又覺得無聊,然后,你飽暖思淫欲。這不能算夢想,這算欲望。
人在年輕時會特別向往以下幾種職業:演員、CEO、作家、藝術家、高官、律師,等等。
相信很多人都用上面的職業套過下面的句子:我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啥啥啥!
但坦誠講,你也許并不是真的想成為演員,而是想獲得舞臺中央的光鮮。
你也許并非真的想成為CEO,你的夢想是CEO旁邊的黑絲長腿以及手里的雪茄煙。
你也許并非真的多熱愛寫作,你更看重的是跟別人吹牛逼時說出“哥們是一作家”的快感。
你也許對藝術這玩應并不來電,你向往的是一邊有理由地懶惰,一邊還能有逼格地站著掙錢。
你也許并非心懷天下,吸引你的并非為人民的名義,而是人民們把你捧上天。
你也許并非想用客觀與法制給予原被告公正的審判,上庭前枯燥又龐雜的準備工作你未必想應付,對著陪審團侃大山,讓觀眾起立為你的口才啪啪鼓掌,可能那些才是你所謂的“夢想”來源。
人最可怕的就是誤把欲望當夢想,后果很簡單:你會不快樂的,真的不會,你到時候會一邊看著光明的“前途”不死心,一邊還會為道路的曲折而哀嘆。
我也是不斷反省了一年才敢真的把“寫東西”當成小小夢想之一,區分夢想跟欲望的方法很簡單:不給錢干不干?干。成名后接不接著干?干。
我在我的寫作培訓班第一節課上,用了將近二十分鐘跟學員講寫作能給人帶來哪些好處,導致那堂課延長了一小時。
我真是拼了老命想告訴大家,除了能通過寫作,獲得那些外部的回饋意外,到底寫東西這事兒本身,能給人本身,帶來哪些好處。我希望用后者調動學員的興趣,而非前者,因為后者勾引來的是夢想,前者列舉的再多,全是欲望。
欲望像偉哥,只有發泄的那一秒才爽。
夢想是真愛啊,邂逅爽不爽?爽。過程爽不爽?爽。吵架爽不爽?爽。上床爽不爽?爽。天亮后爽不爽?他媽的居然還爽!這就牛逼了啊。
現在看起來全世界人都有“夢想”,但真正有夢想的沒有幾個,簡書上號稱有一百萬作者,把欲望當夢想然后逼著自己去堅持的,兩年后能挺下來,能有一千就不錯了。
而對于真的把“思考東西傳達東西”當夢想的人,甭說兩年了,五年又如何?有人問我怎么還不寫小說?我說等等。他問等到什么時候,那不是你的夢想嗎?我說大約十年后開始動筆,預計第十一年頭上能寫完。
我現在做的一切準備工作,都是為了那一部小說,名字都起好了,但不能告訴你。寫字本身就能給我快感,所以我也只關心質量,不在乎那部小說來得早晚。
我預計臨死前會成為一名優秀的作家,所以人問我準備寫到什么時候,我說那就寫到死唄。
這才叫夢想。
關于夢想,我想提醒你的另一件事,就是要保證自己能“玩得起”,心態上也要“輸得起”。
翻譯成人話講就是:想飛得多高都沒關系,但務必保證腳下有足夠厚的海綿墊子給你托底。
坦誠講,在中國社會,你想做成一件事兒,首先要做好幾件你不樂意做的事兒。
沒有《讓子彈飛》,誰會去看《一步之遙》啊,神經病啊。
黃渤現在要是出一本長篇小說,引發轟動的可能會比我大,甭管我寫得好不好,沒人讀。
我要是也想當演員,被挖掘出來的概率也會比你高,有經濟來源,北影和中戲的門口一蹲我能蹲五年,這要是放在數年前,我高考沒答完卷子就去片場蹲著去,家里還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副導演問我龍套演不演,我知道是機會也不敢演啊,沒錢。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心態,腳下有海綿墊子給你托底了,你同樣的水平,能爬更高的山。這就像一場賭博,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
就好比一個作者,要是生存都成問題,那他寫成名的幾率太小啦,如履薄冰地琢磨著:我這么寫就賺一毛,那么寫呢,我就還能活兩天。
為什么大學四年最容易培養出“哲學家”?形而上的話題隨便想,關鍵時刻扛不住,一個電話就解決問題:爸!錢!
所以說,在確立夢想時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為了名和錢,追逐夢想時,為了不淪為炮灰,千萬別太讓自己因為“錢”的事兒犯難。
最后還想和你聊一點,那就是:夢想是隨時可以放棄的東西,但要給人生留下“志趣”。
夢想并不是什么多神圣的玩意,但我再強調一遍,人可以沒有什么夢想,但務必要有“志趣”。
志趣,是你生活戰場上最堅固的“掩體”。
夢想就如同一片花海,無數人從里面穿過,活到五六十歲,走到花田的盡頭,也沒能成功地摘下一朵。
很多人為此失望過,但你別失望,大踏步地穿越那片花海吧,哪怕什么都沒摘下,記得把花香留下來,讓自己身上帶點香味兒。
志趣,就是那么一點香味兒。
有了這點香味兒,給孩子換尿布時,你可以聞一聞。用臉迎接老板的口水時,你可以聞一聞。
愛人背叛時,你可以聞一聞。生活的瑣碎與繁雜綁得你喘不過氣時,你可以聞一聞。
聞一聞,神清氣爽,聞一聞,振奮心魂。
夢想如果不能實現,就把它壓縮為志趣,好好地揣進兜兜里,沒事的時候就拿出來聞一聞。
聞一聞,超離十之八九;聞一聞,我們更像個人。
轉載、開白等事宜請發送簡信聯系我的經紀人bingo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