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三十多年的經(jīng)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
他從心理學的視角來分析:缺乏閱讀能力,將會阻礙和抑制腦的極其細微的連接性纖維的可塑性,使他們不能順利的保證神經(jīng)元之間的聯(lián)系。
誰不善閱讀,誰就不善于思考!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是兒童教育領域的標志性人物,她之前在一所小學五年級的班級里長期與四位同學相處過,對其中4位同學做過觀察,她把他們分為了兩組。
第一組是叫曉菲的女孩和叫小壯的男孩,他們很聽話,學習也很努力,上課不搗亂下課不惹是非,是容易受到老師喜歡又容易被遺忘的孩子。他們的成績在班里屬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另一組是博和成兩個男孩,門門課程優(yōu)秀,工作能力強,還特別有思想見地,是她見過為數(shù)不多的找不出什么缺點的孩子,都很聰明而且學習成績都是很優(yōu)秀。
曉菲在家里沒看過課外書籍,父母認為孩子看課外書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因此把家里與課本無關的書籍全部都藏起來。家里訂報紙都會贈一本《讀者》的雜志,有一次正好送來了雜志,曉菲父母不在家,曉菲看了幾頁,被剛好回家的爸爸發(fā)現(xiàn)了,連忙沒收了,還指責了曉菲幾句。
小壯媽媽給他報了一個樂器班和課外班,周一到周日都沒有多余的時間,經(jīng)常要坐兩個小時的車去上課,每天都只能睡6個小時,小壯媽媽認為不能再給孩子增加負擔了,因此不同意讓孩子閱讀課外書籍。
這幾個孩子正在讀小學,每次多考幾分少考幾分不是問題,重要的是他們的學習能力不強!讓他們大量的課外閱讀才能從根本上減輕他們的學習負擔,學習能力才能提升,將來才能考得真正的好成績。
博家里有大量的藏書,很喜歡課外閱讀,主要以中外名著、歷史、自然方面為主,遠遠超過了同齡人的閱讀量。
成的爸爸媽媽做生意經(jīng)常不在家,基本上是爺爺奶奶帶著,爺爺奶奶不懂電腦,電視也基本上不開,所以沒事干就去買些書來看,成讀的很雜,基本以科幻:武俠、動物、偵探為主,逮著什么就讀什么。
一些教師和家長不重視孩子的閱讀,他們總擔心孩子們學業(yè)壓力這么大,已經(jīng)很忙了,再增加閱讀,既浪費時間又影響孩子學習,不劃算。這相當于就是說,一個人急著從呼倫貝爾去深圳開會,放棄等待3個小時才能起飛的飛機,而選擇馬上能發(fā)車的火車去一樣,覺得這樣會更快,看似好像是那么回事,實際上恰恰反了。
其實,讓一個孩子變得聰明,就讓他大量的去閱讀!書籍就是一根魔杖,會給孩子帶來學習的魔力,能讓他的智慧升級。愛讀書的孩子,就是被魔杖點中的孩子,他無疑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