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全國唯一省市同名的地市,也是座歷史文化名城。
1月26號(除夕前兩天)回程行經鶴大高速,夜晚路過吉林市歇腳,即有觀看霧凇的不變初衷,又是規避京哈擁堵的理性選擇。
從丹東啟程一路北上,先后穿行的公路隧洞不下十余個。于是,車速不斷重復著100-80-100的切換。每一個峰嶺蜿蜒的山坳里,依據面積大小幾乎都有村落或鄉鎮分布其間。春節迫近,晨光中氤氳的裊裊炊煙里,不時有鞭炮騰空炸響,仿佛在驕傲地昭告:越是偏遠,年味兒越足。
告別遼寧地界,便進入了吉林省通化市。早就規劃了去梅河口英蘭朝鮮族飯店解決午餐,一路上也就沒在其他服務區逗留。幸虧提前打電話預約,方才得知離高速公路口近的那家店尚需等位。那就對不起了,開過江橋還有另外一家,立馬致電訂位并火速抵達。
拋開別的不表,單說這上過央視報道、店家引以為傲的那一盤鍋包肉。要說這吉林人兒也挺有意思的:前些年瞅準哈爾濱的冰雪大世界,建造了一處冰雪新天地來爭寵,結果貽笑大方;這兩年,又開始針對東北特色美食鍋包肉大做文章,試圖挑戰“濱江膳祖”——哈爾濱老廚家的首創和權威,令人匪夷所思。當然,這種內耗、拆臺和競爭無序,早就在文旅資源的挖掘和宣示中屢見不鮮,絕非東北人的“地方病”。
我不否認我的評價十分主觀,我就是固執地認為,缺少了9度米醋和胡蘿卜絲、蔥絲、香菜的鍋包肉,就是缺少了靈魂的干炸里脊。最后,客觀地說,英蘭飯店的鍋包肉也是風味獨具的。可就是,千萬別老去標榜什么“東北第一”“地區代表”的頭銜,樹敵太多,無聊得很。
向晚時分,吉林市遙遙在望,此行跋涉距離最長、用時最多的一段車程行將結束。疾行六百多公里,下了高速便直奔酒店休息。進城后,接連發現道路上方有兩個“吉海高速吉林總站”的景點指示牌,終是經不起誘惑,就近拐向老火車站打卡。感受如何呢?史料只有一些圖片,車站內室和外觀修舊如舊,可就是新到無法叫人沉浸。
經過猶豫和掙扎,晚餐還是決定去河南街的老號新興園吃餃子,順便再去同為老字號的福源館買些熟食、點心帶回。并非這兩處店鋪一定有獨絕的口味,只是懷舊,僅為紀念。年關在即,百年老店自是處處透著吉慶和喜樂,逛著就舒坦,吃著也甜美。
1月27號凌晨,經一再查詢和反復確認,受降雪天氣影響,當日并無霧凇景觀出現。徒勞,遺憾。好在二百多公里的距離,有緣再來。
離哈六天,用老友歡聚的鐵鍋燉來收尾頗有深意。那一鍋,那一夜,盛滿了美好,充盈著濃烈,時時淚眼婆娑,人人心旌搖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