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15年12月,我作為聯合發起人在北京參與舉辦了一場 freekiss 的活動。
簡單來說freekiss 活動,就是讓一群陌生人接吻的活動。
這個活動的意義是什么?我的動機是什么?
要說其他 freekiss 活動的意義,我其實不是很清楚。就只是知道世界各地有這么個活動。北京也舉辦過這個活動。
回到本次活動的意義,對于我來講,我的目的是舉辦一場有意思的活動,
規劃和設計,整個活動過程中的用戶體驗。
當然,另外一個美女發起人的初衷也比較類似。不過她有一些自己的新想法和感受,想通過這場活動表達出來。
至于活動本身的意義,我們設想的是,
能給參與人帶來一種封閉視覺后,溫暖的語言和肢體溝通經歷。
二、活動特色
這場活動當然不是拉一群陌生人來,見面就 kiss 了。這樣的活動的形式,絕大部分人是不會接受的。并且,我們策劃和設計活動,這件事情就沒有意義了。
我和另一個發起人,在活動討論初期就確定了,這場活動特色——給予參與人,溫暖的感覺。
溫暖的感受,是之前一個參與活動的人,談到這場活動時,最深刻的感受。也是在網上查閱資料時,部分參與人也會用到的這個形容詞。
三、設計關鍵原則
因為這活動,之前就有人舉辦過類似的。結合前人的經驗,收集的資料和我們判斷的問題,設計了以下的原則。
1.全程需要遮住眼睛
之前的參與人反饋說,他們在交流和 kiss 過程中是戴著眼罩的,但是摘下眼罩后,心理卻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
我們分析:戴著眼罩溝通交流,憑聲音,肢體,氣味等感受對方,會無意識的把對方想象的太美好。而這種失落感,是我們不希望讓參與人體驗到的。
2.保護參與人的隱私
其中一個之前參與活動的人,在網上評論說,自己不愿意發朋友圈,因為,那些看到這個的人,會誤解這場活動,會誤解我這個人。小 N 表示,其實她也有這樣的顧慮。所以,我們認為在活動流程的設計中,必須最大程度上尊重參與人的意愿。
3.分為異性組互動,同性組互動,兩個主要環節
kiss 本身可以代表意義,其本身就是跨越性別的,所以我們當然安排了異性組和同性組互動環節。
結合場地和活動質量的因素,我們設定的參與人數是8個人,4男4女。異性組,同性組環節,分別是2人一組。
當然,我們認為要在兩個環節中,每組的兩個參與人會接受2輪共6個問題,每輪結束之后能做出一次選擇:kiss 或not。
4.每個組設置一個提問的志愿者
查閱之前的資料,我們看到有參與人反饋。整個活動的給 ta 的被操控感很強。我們分析,可能是因為之前的活動是一個人提問后,然后每個組的參與人進行回答問題。但是每個組的溝通的進度不太一樣,就可能導致部分組,其實還沒有說完,就被強制停止了。
5.不要把他們當做實驗對象
我們的流程方案文檔出來后。我給一個學相關領域的朋友看了一下,她說,你們的活動方案好細啊,要是我的話,可能就讓參與人不帶眼罩,全程面對面交流,由此觀察他們整個過程中的行為……
雖然沒有繼續細聊,但我隱隱感覺到,一部分外人看來,我們的活動就是一場實驗,參與人就是小白鼠,而發起人就是兩個人類行為觀察癖愛好者。
如果抱有很深的這種想法,去策劃和實施,是對我們的活動初衷是有害的。
所以,在給提問志愿者的文檔和培訓中,我們一再強調,要以參與人的體驗,感受和意愿為最高優先級。
四、設計關鍵環節
流程一:破冰
通過觀察和總結談話類活動的經驗。我們設置了“輕肢體”破冰的環節。異性組環節開頭時,我們會讓兩個參與人,坐在一起,讓他們把自己面前的積木堆積起來,期間不能有語言交流,他們只能通過手與手之間的觸摸進行溝通,最后去完成這項任務。我們認為通過這種方式,每組兩個參與人之間能建立起一些默契,并且能在黑暗的環境中,熟悉對方的“存在”。而在同性組環節中,我們也用了類似但不一樣的“破冰”方式,我們會讓參與人,用雙手觸摸對方的臉,之后,說出三個形容詞來描述對方。
環節二:提問和選擇
每組都會有一個志愿者進行提問和提出“選擇”。這個環節中,志愿者會提出6個我們精心設計過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共同目的,則是讓回答這些問題的參與人能盡可能的表達自己,而對面的另一個參與人,則通過這些語言回答,能“感知”到對面的那個人的是怎么樣的存在。
6個問題分成兩輪,每一輪結束之后。志愿者會讓參與人做出選擇:kiss or not。這個環節的具體操作設計中,我們也考慮了參與人的感受。我們不讓參與人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選擇,因為我們認為參與人如果通過語言表達想法,但沒有達成一致,那樣的場面會有點尷尬。所以,我們設計的是,參與人通過志愿者的“手”來表達結果。志愿者握住兩個參與人的一只手,如果參與人選擇 kiss,那么就把自己的手放在志愿者的手背上,如果選擇 not,則保持現狀即可。
環節三:離場規則設計
正如我們設計這個活動的初衷所說,希望給參與人帶來一種“溫暖”的感覺,而我們認為,這種“溫暖”一部分來自肢體的接觸。通過部分接觸異性,同性的手指,臉,嘴,我們能感到其他人身上的溫度,能感受到皮膚神經傳達大腦的刺激。
另一個部分則是握手,擁抱,kiss,撫摸,這類肢體接觸本身傳達的內涵,例如:示好,認可,安慰等。能讓參與人感覺到不一樣的“溫暖”。
最后一部分的溫暖感,我們認為來自參與人自己的回答的問題。因為,我們的設置的部分問題,會讓參與人去述說自己生活中的矛盾,困境。而當一個人把這些可能他一直埋在心理的話,在這樣的環境下,訴說出來時,對他們本身就是一種解脫和安慰。且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當一個人能訴說過去的矛盾,困境時,其實很有可能,他們自己現在已經能坦然面對這些,甚至已經能把這些糟糕的往事,用其他愉悅事情代替了,從而他們在述說這些事情時,他們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滿足感。
那上述的分析和離場規則的設計的有什么關系呢?看整個活動,你會發現這種溫暖感,是建立在一種“特別的隱私”環境中——現場沒有一個人真正知道你到底是誰?聽你說話的人也不知道是誰,事實上對參與者自己而言,ta 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日常生活規則的限制,獲得了一種特別的“自由”,而這種自由的根本保障則是自己眼睛上的眼罩。而一旦 ta 拿下眼罩,ta 就得去介紹一個日常生活中的自己,這必然是一種心理負擔。所以我們希望在離場時,所有人都必須帶著眼罩離開。當然,有人說,可以讓參與人在現場選擇摘下眼罩,或者選擇離開,這種離場方式。乍一聽也似乎是可行的。但細細一分析,這樣也會讓參與人感受不好。因為,如果讓他們在現場進行選擇,那么有一些人,可能因為旁邊的人選擇摘下眼罩,從而跟著摘下眼罩,但其實ta 心理卻不是那么堅定的要摘下眼罩。
還有一個考慮點是,希望盡可能的保留參與人對同組參與人的美好想象。因為我們非常堅定的認為,不管是誰,只要摘下眼罩,面對自己同組的參與人時,都會有落差感。
當然,我們還是設置了一個規則,能讓有非常強烈意愿摘下眼罩的參與人,摘下眼罩。即,他們分批戴著眼罩離開場地之后,在稍遠的地方則由志愿者幫助摘下眼罩,且等所有參與人都離開場地后10分鐘后,他們可以回到場地,和發起人聊天。如果運氣好,也能見到同樣回到場地的其他參與人,甚至是同組的人。
五、細節設計和臨場發揮
1.提供漱口水,口香糖保障 口腔衛生。
2.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增加沉浸感(返場的一個參與人點名表揚過,活動場地的音樂)。
3.不采用市面上含液體包的眼罩,我們測試過,這種眼罩長時間帶著會非常難受。
4.適時給參與人倒上熱水,讓他們有一個溫暖的東西握在手里。讓他們從手溫暖起來。
5.讓同一組的參與人,成90度坐著。這樣能讓參與人在溝通時,沒有有一種因親密而尷尬,因疏遠而陌生的感覺。
后記
這個活動是我在一個叫作Someet的活動平臺上,和別人聯合發起的。準備了時間很長,投入也很多,但慶幸的是,整個過程中,大家都玩的不錯,后面的活動反饋也是全滿分。同時,讓我再次體會到,用戶體驗設計服務設計方法,是能應用到其他領域中,給用戶帶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