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的《脫口秀大會》,主題是“北上廣,愛來不來”。
雖然有人抱怨房價高,有人吐槽房租貴,有人調侃交通堵,有人埋怨空氣差,但當導演問道:你還會來北上廣嗎?
絕大多數的答案是:來。
作為太多人歷練開始的地方,北上廣承載了成噸的夢想,消耗了數不清的年華,見證了難以名狀的愛恨。
人口的匯聚,是一種用腳投票
節目中,大家聽著改編汪峰的歌曲《北京北京》,笑著笑著,突然扎心了。
租的房子距離公司幾十公里,就像霓虹燈到月亮的距離。
因為喜歡住高層,所以選擇了四層地下室的二層。
……
直白的歌詞敲打著每一個在北上廣中異鄉人的心。
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打拼,因為物質上的窘困,租住在冬冷夏熱的地下室、破落不堪的城中村或者離市中心非常遙遠的郊區,生活拮據、捉襟見肘。
生活成本高,長安居大不易,沒有父輩積累打底,白手起家壓力山大。
盡管如此,每年還是有無數的年輕人離開故鄉來到這些繁華的大都市,因為每一項高成本的困難,都被更高的收益對沖了。
這里有時尚建筑、車水馬龍、舞榭歌臺的風景,有財富、名聲和才華的傳奇,有國際化的面貌、更多更好的資源,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也許它有種種不便,有萬般壓力,但人口的匯聚,就是一種用腳投票,是衡量了成本和收益之后的理性抉擇。
為什么會留在北上廣
一個在上海漂了5年的讀者說:如果回到老家,淘寶給的推薦頁,絕不會被廉價的爆款占滿,也不至于一部手機三四年都舍不得換。但是,他卻從來沒想過逃離。
因為在北上廣,不管你起多早趕著上班,還是加班到多晚回家,總會有一些同道者陪你一起,你不是一個人,更不會因為自己的“特立獨行”就被當做異類。
家鄉的一位讀者最近在向我吐槽,說自己剛海淘了一套化妝品,所以化了個精致的妝去上班,結果同事私下嘲諷說,在這個小地方把自己折騰成這樣,給誰看呀。
另一個姑娘減肥了大半年成效明顯,所以穿個吊帶衫超短褲就出門逛街了,結果周圍的人議論說,這姑娘都多大了還這樣打扮。
反觀上海的一位朋友,辭掉了收入穩定的體制內工作,跑去做自媒體。換作在家鄉小城,這大概要被貼上加粗的“不靠譜”標簽,甚至早就被各種“好心”勸阻了。可在北上廣,沒人覺得他不務正業。
也許他會失敗,也許會鎩羽而歸,但不試一下,誰又知道自己可以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第一代移民都不容易
近年來,一線城市房價飛漲,無數人在高房價的重壓下感嘆:如果時光倒流10年,肯定會早點來北上廣,然后囤一大批房子。
有人算了一筆賬,如果在2007年來上海,以150萬的總價(可貸款)在上海買了一套房,2017年以1100萬賣掉。那10年間,你的賺錢速度將是這樣的:
房子十年之間漲價了950萬。一年漲95萬,一個月漲7.9萬,每天漲2638元,每小時漲110元。
即便你在睡夢中,這套房子也以每分鐘1.83元的速度在增值。
名副其實的做夢都在數錢。
但即便時光倒流,給你這個機會,當年的你也未必有勇氣買房。
因為,十年前上海房價大概1萬一平米,那時的月薪卻才只是3千,買這套房子是要咬咬牙勒緊褲腰帶、甚至要砸鍋賣鐵、東借西借才能湊齊首付的。
當年的熱播劇《蝸居》中,海清飾演的海萍也在感嘆,每天一睜眼想到的就是如何掙到400塊,因為要還今天的房貸。
而如今,熬過了最初的困頓期,曾經的異鄉人成為了一線城市的有產者,接受新一代移民的艷羨。
我們的他鄉,就是下一代的故鄉。
李健在《異鄉人》里面唱:
不知不覺把他鄉,當成故鄉。只是偶爾難過時,不經意遙望遠方。
雖然對于北上廣,我們最初是異鄉人,但我們奮斗的北上廣,卻會成為下一代的故鄉。
身邊有位朋友,之前離開了,可四年后,咬咬牙又回來了。
不為別的,就是希望孩子的成長有一個更好的人文環境,一個更好的起點。
雖然,家族的發展是幾代人積淀的結果,前幾輩人的積累不同,我們的起點也有所不同。
但選擇,有時比努力更重要。
義務教育之外,孩子每一天所感受到的外在環境,TA的見識,TA所認識的朋友,TA的綜合素質,最終形成了一個人的性格和魅力,并決定著孩子的發展。
而我們的落腳點,決定孩子的起點。
當城市愈加開放包容,資源就愈加緊張,房價只會會更高、地鐵會更擠。
如果先到者打拼下來的東西都不能被保證,那后來者,還有什么可努力的呢?
說了這么多,并非說大家一定要來北上廣,并非只有大城市才能更好地安放我們的夢想。
如果要劈柴、喂馬,或許喧鬧的北上廣早不適合,你可以去追求詩和遠方。
但既要大城市之利,又無大城市之累,這未免太過于理想。
所以,要么含著淚留下,要么哼著歌離開。
你,還會來北上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