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記憶
其實在網絡上寫東西有一段時間了。
2004年,博客最流行時候,鹵煮正直高中,身為學霸,唯一嗜好就是周五晚趴在網上寫博客(周六尼瑪還得去學校補課!)。當時真是個美好時代,吐吐槽,寫寫電影和音樂,一堆亂七八糟詭異的東西,短時間就能在blogcn上積累好幾萬閱讀量。當時一大嗜好就是自戀地追蹤那些看了我文章的神經病,然后勾搭之。
后來博客一個接一個倒了,從blogcn搬家到blogbus,人懶了,也寫得少了,用戶名和密碼忘了。
開始逛天涯(大年三十的艷照門照片、10月份的奇葩小月月還是很經典的全民八卦事件)、貓撲,ChinaRen,腦殘明星貼吧(誰的青春沒腦殘粉過?。?。
那時百度還能隨意自己開貼吧做吧主,只要能開辟出新的話題,真是完美時代哇。印象中自己好像開過跟“話梅”有關的貼吧(不知咋想的),結果可想而知,沒帖可寫。。。。
后來一夜之間,像黑洞一樣,似乎可無限挖掘的百度貼吧全被河蟹。包括那時最火的les和gay吧(樓主是直的,只是獵奇心很重很重),也一夜之間全被和諧,洗血。
再到后來,微博、微信起來。原創和興趣之外,【軟文】來了。那時鹵煮已讀大學,陸陸續續幫人碼過一些沒節操的東西。
(二)從low到沉淀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對互聯網的印象一直一個字——low!
互聯網興起的時候確實如此,很多人都對它持不屑態度——內容太淺、文筆差(各種小說網),門戶總是彈出博眼球的裸女獵奇圖片(雖然我總也忍不住點開),論壇里水軍總有撕不爛的逼……消遣可以,要說營養,怎么都無法代替傳統深度報道和文字。
現在回頭看,互聯網面目越來越豐富了,它在迅速地自我修正和自我充實!
互聯網上的內容,可大致分成兩種。
一種是從傳統媒體沿襲過來的內容。這其中一方面是傳統媒體人轉移到互聯網,帶來的延續生產。這批人的知識結構和思想深度,影響到了互聯網的創作。另一方面是傳播介質的自然升級。紙質的東西正在大批直接轉移嫁接到互聯網平臺上(無論是PC端還是移動端)。
紙質書滅亡,其實是個偽命題。內容永不會死,只不過介質從紙質變成了kindle或pad或手機而已,你讀的還是亞里士多德,還是孔子?,F代人從紙質書到kindle,到pad,就像古代人從竹簡到紙質書一樣。
未來,我的曾曾曾曾曾孫,如果知道ta的太太太太太姥姥小時候扛著重達十幾斤書包上學,應該會覺得昂不利吻啵!
互聯網另一部分內容,就是它的親生崽子了。這一部分東西,帶有互聯網自己的屬性——短平快和社交屬性。
一半火焰,一半海水。冰火兩重天里,衍生出很多形態的產物。既有內容(比如神轉折軟文,常把經典的歷史和藝術故事化、淺顯化,可視為一種變異),也有媒體(如界面、澎湃等這種非傳統門戶的資訊類媒體,既有嚴肅內容,也攜帶很多交互性功能)。
像知乎、在行等等,個人覺得更屬互聯網DNA的產物,形式感比內容更強,根植于互聯網本身的經濟法則(和工業時代的經濟法則有很大的差異,這又是一個更深的坑,學海無涯。。)
總而言之,現在的互聯網,早不再是10年前的互聯網。它成為了娛樂和深度閱讀的共同體,包裹了我們90%以上的閱讀和知識來源。
(三)暖心大叔還是陰暗婊砸
其實,鹵煮喜歡互聯網,倒不是理性層面的,而是感性上的。
俺嚼著互聯網是民主的地兒,有一丟丟像巴赫金筆下的狂歡意味,回歸到了以前的游戲精神。
因為它是廣場形式嗎?我覺得更因為它的性格使然。
對我而言,互聯網像一個人,它是個逗逼,藏污納垢又冰清玉潔,是個婊子又是個玉女,開得起玩笑,舍得自黑,包容力強,沒有下線,彈性十足。
同樣一個用戶,可以既在微信上人模人樣,人五人六,又在陌陌上表哥房叔,啪啪啪啪。
Ta內部有太多個世界、太多個視角、太多種立場,以至于你很難用任何一種專制全部。
曾分享過一篇文章,來自知乎。叫【刻奇(Kitsch)是什么?如何克服刻奇】感興趣的筒子們可以看看。
啥意思?舉個栗子:
互聯網上po了一幅照片:一個正在草坪上奔跑的孩子。由刻奇Kitsh引發的情緒是兩行熱淚和類似這樣的情感:中國就像這個孩子一樣,正在奔向幸福的小康路上,人類也是,在文明的路上永遠向前!多么令人激動!
而互聯網上的評論是——
咿,這是誰家的孩子?怎么長得這么像小胖?
小哥,你的褲子是誰給你穿的?門沒鎖!
……
這個例子可能不太恰當。再比如,電視節目音樂選秀對某位選手的夢想和苦難大肆渲染,博眾人眼淚,然后如法炮制,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天,互聯網上貼出該選手上位的全部過程和給她購買房車的干爹地。
不是說互聯網就沒有真善美,而是它討厭以媚俗的形式展現出來。
媚俗空洞的東西,在互聯網上很難存活,不是被戳穿,就是被噴死。
方式野蠻。
在一個人人共享的平臺,沒有真情實感,摸不透人性的東西,完全經受不住其野蠻的過濾——信息的巨流中,強擼間,灰飛煙滅。
還想花重金買版面,用廣告位強奸用戶的眼睛?
門兒都沒有!
干得漂亮!
把互聯網的特質和人掛勾起來想,會很有意思。
互聯網有時像一個看起來外表冷酷,游戲人間,放蕩不羈但同時又內心溫暖,自有智慧的大叔,有溫暖,也有他自己的表達方式。
妞兒,首先你得真誠,還得足夠聰明,才能撲倒他啊。
鹵煮最喜歡的作家之一,米蘭昆德拉。
在他筆下,幽默常常作為一種輕逸的形式,用來表現重大的生存主題。
輕和重,渾然一體。
就像昆德拉說的,玩笑和幽默,是人的一種解放。
王朔也有這種感覺。
互聯網大叔也是。
鹵煮最喜歡跟【互聯網】性格的人玩耍。
這種人上得去,下得來。
什么樣的人和互聯網成不了好朋友呢?
一本正經的、滿嘴道德仁義的、沒有興趣愛好的、古板無趣的、控制狂、奴性重……
要讀懂互聯網骨子里的陰陽怪氣,不是認認真真地學習或者聽幾十節講座就闊以滴,是一種時代下,人性深度的契合。
反宏大敘事,反集體敘事,反正襟危坐,消解不朽和萬歲,
你懂的。
不說那么沉重的東西了,其實互聯網營銷的一個點,也即要抓住它的陰陽怪氣。
抓住了就能一起好好玩耍。
正話反說,重話輕說,好話壞說,
表揚的話罵著說,不糙的理糙著說。
薛之謙、鄧超、小S、金星都是深諳這一點的明星段子手。
而那些100%嚴絲縫合的形象,反倒容易被揪小辮子,
比如柴靜、趙忠祥、陳道明……
為什么?
因為互聯網這個小婊砸(剛不是說好的暖心阿扎西嘛!咩哈哈,就是這么分裂)的一大特點就是:忌妒心重!疑心??!
所以,別裝。
想要出名,罵一罵。
想博同情,笑一笑。
想求認同,做自己。
互聯網不會同情林黛玉或loser,因為它是互聯網啊。
顏老師個人微信號:暖心自動販賣機
ID:nuanxinzidongfanmai
不收硬幣,只收真心。投入一枚,暖心文字自動販售。碎片生活,溫暖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