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古典老師的時間管理方面的一些觀點。相信很多人都為時間管理的問題苦惱和無奈,學了很多時間管理的知識卻無法堅持踐行,這里提到了四種原因。
1-不夠痛苦,不夠熱情
一個好的習慣往往是真正經歷過痛苦才養成的,生活中僅僅做一些無關痛癢的承諾真的很難兌現。
一個朋友說,我要開始學習做飯了。過幾天你問他,學的怎么樣了?“哎呀,上班太累了,還要帶孩子,真的沒時間,過了這陣子再說吧。”你看,學做飯對他來說沒有不做飯的太多痛苦,也沒有非要做飯的熱情,再好的想法也很難去堅持。
我小時候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喝水少。后來因為村子里的水質堿性大(可能是因為山區靠山的緣故),年紀輕輕的得了腎結石,得病的那陣子很痛苦,疼起來像是有鋼錐在腰上刺,一陣一陣的鉆心。后來治好了,從此之后喝水的習慣養成了,因為怕是停下來再復發,不想再經歷那可怕的痛。
好的時間管理=自律×(痛苦+熱情)
2.方法不正確
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身體器官的詞匯寫在一張白紙上,分別讓攻城獅(工程師)和銷售員去邏輯組織它們。
攻城獅用的是樹狀列表把元素組織在起,而銷售員是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組織元素方法不同的背后是思維模式的不同,思維模式不同的背后是性格不同。
按照樂嘉的色彩性格分析,攻城獅是藍色性格,喜歡秩序和條理,天生就接納列表方式,大家可以注意到大多數的todo工具都是列表方式,我猜設計這些工具的人,大多是攻城獅出身。可是又有誰規定了,TODOULIST必須要列表方式呢?銷售員是紅色性格,有熱情、喜歡發散,所以―下筆就是思維導圖。當我問她為什么不用列表方式的時候,她回答用那種方式我完全寫不出來,就像規定我必須用鳥語說話一樣。所以很多書中規定了列表方式去做行動計劃,對于一個紅色性格的人來說有多大的概率成功呢?
3.多則惑,少則明
我們只戴一個表的時候是很容易知道現:在的時間,但如果我們戴三個表,而且顯示時間都不一樣,那就開始糾結了現在到底幾點了?我們讀太多書、看太多資料,也是一樣,道理讀得越多,行動卻有可能減少這其實是“知道但做不到”的原因之一,拿學習時間管理舉例,作者建議大家看三本書第一本是《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第二本是DadAen的《搞定》,第三本是《小強升職記》,為什么是這三本呢?第一本講時間管理的理念,第二本講時間管理的方法,第三本講時間管理的實踐,看完后我們就可以開始實踐了,然后實踐的過程中發現自己需要別的,這時我們再去看不遲。
4.習得性無助-克服負面反饋
每件事物都有好壞兩個方面,關鍵看一個 ?人怎樣看待它,我們把知道的事情付諸實踐的時候如果我們總給自己一些負面反饋,比如下面的心理暗示:
我老是做不好。
我就是有拖延癥。
我早說過做不到啦。
這樣的人也可以知道很多,但能做到的很少。總之,知道但是做不到是很正常的,知道的都能做到,那才不正常。承認這一點以后,我們再明確自己想做到什么樣的事情,然后看看掉入了上面哪個坑里最后找到方法爬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