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可以花很長的時間來做一道菜肴。慢悠悠地準備食材和打點一切,享受著烹飪的樂趣。
一直都很喜歡肉夾饃,煎餅等這些街邊小吃。每次吃肉夾饃總會讓我想起燒餅夾里脊。
在北京上學的時候,特別喜歡校門口小販賣的燒餅夾里脊。那個燒餅做得很有嚼勁,里脊也特別的香。和攤主大叔熟了才知道,原來這道小吃來自他的老家,安徽蚌埠。他做這道小吃已經接近十年,每天晚上睡前都要開始和面,第二天一大早開始做燒餅。里脊肉是實實在在的豬里脊,腌制油炸,不以次充好。醬汁也是自己調制,有甜醬和辣醬。
顧客來買時,就將燒餅從中切開,與炸好的里脊一同放在鐵板上加熱一會兒。如果喜歡加個蛋,現煎一個蛋。將里脊肉,蛋,生菜夾在燒餅中,放一點醬汁,撒一點孜然,一個燒餅夾里脊就做好了。現在想起來還是特別的懷念,之后去過很多地方吃過很多次燒餅夾里脊,很多里脊肉基本是用面粉做的,醬汁的味道也很一般,總之,很難媲美當年的味道。
有一段時間在青島生活,喜歡上另外一道小吃,驢肉火燒。據說,這道小吃是起源于河北的,在青島,有很多加驢肉火燒店。把鹵制好的熟驢肉夾到火燒里食用,驢肉肥而不膩又伴著火燒的酥脆,真是令人回味無窮。
之后就遇上了這一道美味小吃,肉夾饃。個人承認,喜歡的吃東西都帶有共同點。喜歡面食里夾著濃厚味道的肉食,這樣的小吃真是令人著迷。
肉夾饃是來自陜西的小吃。肉夾饃里面的肉稱臘汁肉,“饃”則是白吉饃。饃酥肉香,是肉夾饃最大的特點。
白吉饃是一種圓形的饃,烙好的饃內側有一線若隱若現的火色線,火色線形成一個很周整的圓圈,當地人叫“鐵圈虎背菊花心”。據說酪得比較好的饃,剛剛出鍋的時候不但表皮焦香酥脆,饃瓤綿軟,饃的外型搭看起來還很像一個漢朝的瓦當。
臘汁肉是以豬肉為原料,聽說歷史悠遠,在戰國時代稱"寒肉",唐代又稱"臘肉",經過世代流傳,歷經演變,成了現在的臘汁肉。臘汁肉的特點是軟爛醇香、顏色鮮亮、肥肉不膩、瘦肉不柴、入口即化。個人覺得臘汁肉和鹵肉其實差不多。只是在加的配料中略有不同。
在家自己做得肉夾饃不同于街邊的小吃,新鮮的饃加上足足的里料和醬汁,一口下去,真是滿足。
臘汁肉需要的食材:
主料:五花肉、洋蔥、大蔥、生姜、大蒜、
輔料:干辣椒、八角、丁香、花椒、肉桂、生抽、料酒、鹽、冰糖
做法:
1、五花肉洗凈,備用。
2、將干辣椒、八角等輔料浸泡在溫水里十分鐘。再用紗布將花椒、肉桂、丁香、八角等小件干料包起來備用。
3、鍋中燒水,水開后放肉、洋蔥、大蔥、生姜、大蒜和大料,加生抽、料酒、鹽和冰糖。用大火煮30-40分鐘,再改中火燉煮2個小時,直到肉質軟嫩,慢慢收汁即可。
傳統的臘汁肉沒有加洋蔥,個人覺得加了洋蔥味道會更好。煮肉一般是用陳年湯汁火或高湯加紹興酒,這里也改成水和料酒了,但做出來的臘汁肉還是不賴的。
小件的干料建議是用紗布包好,因為在吃得時候,就不會咬到花椒等小東西。
在燉臘汁肉的這段時間可以來制作白吉饃。
白吉饃需要的食材:面粉500g、干酵母3g、鹽3g、水300g
做法:
1、面粉中加鹽、干酵母,均勻的混合,加180g的水,揉成面團。用保鮮膜包好,放置40-50分鐘,面團會漸漸膨脹。水的比例控制在面粉的60%,個人認為這個比例很好,這樣做得面團不會太稀也不會太干。
2、500g的面粉大概可以做出十個饃。將面團分成十份。揉成球,再壓成餅狀。如果想達到“鐵圈虎背菊花心”的效果,可以將面團搟成扁平長條,再卷起來,壓成餅狀,那么表面就會有一圈類似于鐵卷的形狀。在烙的時候會出現一圈很明顯的火色線,那就是所謂的“鐵圈虎背菊花心”了。
3、平底鍋燒熱,開小火,將做好的面餅放在平底鍋上加熱,帶一面變成金黃色之后翻過來烙另外一面,雙面都變成膨脹,白吉饃就做好了。
用饃來夾肉
根據口味,可以選擇在肉里加尖椒、洋蔥、香菜和大蔥,當然,什么都不加也可以。
街邊的小販一般是用刀直接將肉和尖椒等剁碎,然后夾在饃里。這里選擇用叉子直接將酥爛的肉搗碎,尖椒、洋蔥、大蔥切成細長條。
將白吉饃切開,像做漢堡包一樣(貌似肉夾饃還有一個別名——中國漢堡包),放在碎臘汁肉、尖椒、洋蔥、大蔥,再澆上濃濃的醬汁,蓋上另一層饃,肉夾饃就做好了。一個個擺在光潔的瓷盤里,頓時覺得特有格調,高大上呀。
分享不易,喜歡的請點小紅心,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