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小琳
一般面試到尾聲,面試官都回給你一個提問的機會。
這時,準備了一肚子答案的同學,就特別容易蒙圈:“該問什么呢?”
幾點上班,幾點下班?
午餐有沒有補助?
是幾險一金?
……
實際上,在是否入職還沒敲定前,確認福利待遇真的為時過早。
如果你能把握住最后的提問環節,不僅能給面試留一個漂亮的結尾,甚至能扭轉之前“不理想”的表現。
一、深入打入對方內部的機會
都說求職是雙向選擇的過程,但不可否認的是,應聘者往往處于劣勢。
先用簡歷敲開對方大門,再經過筆試、電話面試、一面、二面……層層過關斬將。把自己的履歷、技能、性格特征……等十八般武藝,一樣樣地拿出來展示,才能在諸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然而,對于東家的了解,用一句“這是家不錯的公司”,足以概括。
即使有朋友在這家公司,但大概率你應聘的不是他的職位。
傾盡全力去爭取的工作到底怎么樣,恐怕只能用“霧里看花”來形容。
所以,這個提問環節,就為你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對方的,最直接的機會。
千萬別因為“沒準備”而浪費啦!
二、不要問“與我有關的”
如果我能入職,有哪些晉升通道?
月薪多少,一年發幾薪?年終分紅能有多少?
公司網絡能上外網嗎?有內部wifi嗎?
如果入職后對職位不滿意,能內部轉崗嗎?
……
剛才我們說了,提問的環節是你了解對方的最佳機會。
所以,這些“從自己立場”出發的問題,即使特別想知道,也請盡量不要問出口。
怎么判斷問題是不是“與我有關的”呢?
把問題的主謂賓補充全,看主語是不是“我”,就很清楚了。
那么,篩選掉這些不合格的問題后。
下面,我們就該來看看:到底該問些什么。
三、3類問題,讓你更好地了解一家公司、一個職位
第一類:你在這家公司工作多久了?
像拉家常似的,探聽一下HR的工齡。
如果答案是十年以上,則說明這家公司的離職率不會太高。
而如果只有1-2年,那么你就要小心了。
要么公司本身就剛創立不久,正在急速發展的階段。
要么這家公司大概離有工作強度大、上升空間不足、管理不善等諸多容易導致離職的問題。
誰也不想剛入職就考慮離職,所以,聰明的你最好再多對未來的東家考察考察。
第二類:這個崗位的前任,現在做得如何?
如果你應聘的是基礎崗,還可以這樣問:這個崗位的優秀員工,有什么評價標準?
也就是說,通過提問,你可以看到未來有沒有升職的可能。
如果對方回答說之前做這個工作的同事,由于表現出色,已經升任到了管理崗位。你還可以追問他的優秀事跡。
然后在心里衡量下,如果換成自己,是不是也能做到。
當然,要想升職加薪,除了業績能力,還有時機運氣的成分。
但至少,公司的提拔標準,在你跳起來能夠到的位置。那你的成功幾率,也會高了很多。
第三類:在發展中,公司遇到過什么困難,是怎么克服的?
這個問題實際上有兩種問法,一種是標題里的問法。
另外一種是:去年貴公司有過一次危機,現在解決了嗎?
表面上看,兩個問題差不多,實際上,側重點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先說第二種,提問的關心點在于:去年的危機是否解決。
言下之意就是:現在入職的話,我的發展環境好不好?
其實還是“與自己有關”的問題。
標題中的提問,就不一樣了。
正如HR在面試中要問“你曾經解決過的一次難題是什么?具體是怎么解決的?”一樣。
通過這個問題,你可以看出公司面對危機困難的態度、應對方式,以及解釋的角度。
如果對方回答說,通過一些流程上的改進,以及全員的積極配合,我們順利渡過了難關。則說明這家公司的文化傾向于自主創新,有持續學習的風氣。
而假如你聽到的是:由于某人的失誤,或通過改進某個部門的工作,危機才得以解決。
那么,十有八九這是一家有“背鍋”文化的公司。
怎么取舍就看你對“背鍋”的接受能力了。
在這里,我想插播一下,關于“職場背鍋”,并不是要一棒打死,認為“只要是背鍋”就沒好事。
下一篇文章,我會跟你詳細聊聊這件事。
怎么樣?
到這里,關于“怎么向HR提問”,你心里有數了嗎?
問對方工作年限,崗位的優秀標準,以及公司應對危機的文化,能幫助你更好地評價這家公司,從而做出“低后悔率”的入職決策。
雖然提的問題不需要“與自己有關”,但,最終我們還是要對自己負責。
祝你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職場舞臺,加油歐~
(原創不易,請勿抄襲。如有轉載需求,請私信聯系作者。)
—END—
世界500強主管、一年讀300本書的職場達人,帶你一起【長心眼兒】!
歡迎關注我,喜歡的話,不妨在留言點贊后,轉發給您的朋友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