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爾被迫服毒自盡,主要是因為他牽扯到了1944年7月20日的那起針對希特勒的行刺事件,也就是著名的施陶芬堡刺殺希特勒的那個事件,而且他跟這個事件還有很大的關系。
其實,刺殺希特勒的并不是施陶芬堡一人,而是一整個集團,刺殺希特勒只是這個集團一系列行動中最為關鍵的一環,他們計劃在殺死希特勒后馬上發動兵變,控制德國的政局,然后與美英盟軍媾和。
那么德國內部為什么會出現反希特勒的組織呢?原因有很多,有的人加入這個組織,是因為不認同納粹的理念;有的人加入這個組織,是因為納粹的殘暴行為不符合普魯士的軍人精神,這部分主要是軍人;有的人加入這個組織,是因為他們看到德國在軍事上敗局已定,繼續打下去整個德國都會跟著希特勒一起陪葬;當然也有見風使舵的,在納粹得勢的時候就跟著納粹混,看到納粹不行了就想改換門庭。不過無論是出于什么原因,他們中的大多數還是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行動來拯救德國。
而施陶芬堡就是他們當中最為著名的一位,施陶芬堡出身于德國的貴族家庭,他的外曾祖父曾是抗擊拿破侖戰爭中的英雄格奈斯瑙,母親是一位女伯爵,他在年輕的時候就十分地有才氣,于1936年進入柏林陸軍大學,畢業后成為了一名德軍軍官。早年的施陶芬堡就對希特勒的納粹主義產生了嚴重的懷疑,尤其是到了東線戰場后,看到德軍屢屢犯下的暴行,更使他產生了推翻希特勒的想法。
1943年,他被派往了北非戰場,在一次戰斗中他受了重傷,失去了左眼、左手的兩根指頭和整個右手,此后他就回到了德國,擔任參謀一類的文職工作。
在回到德國后,施陶芬堡很快就與反希特勒組織聯系了起來,并成為了他們當中的骨干成員。不過要推翻希特勒,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就拿刺殺行動來說,只是殺死了希特勒并不能解決問題,因為納粹黨的勢力非常強大,希特勒死后,戈林、希姆來這些人都很可能會接過希特勒的權杖繼續執掌德國,繼續希特勒的戰爭政策。所以他們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要有能夠掌控軍隊的人,這樣的人也必然是那種在軍中擁有極高威望的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鎮住場面,穩住大局。
這個集團的前期頭面人物是曾經擔任過德軍總參謀長的路德維希·貝克,但到了1943年的時候,年邁的貝克早已疾病纏身,也無力繼續領導反希特勒集團了,反希特勒集團長時期以來一直缺乏一個主心骨人物。
當時的反希特勒組織中,主要人物有陸軍總司令部組織處長施蒂夫將軍、陸軍軍需總監瓦格納將軍、最高統帥部通訊處處長菲爾基貝爾將軍、軍械署長林德曼將軍和柏林衛戍司令哈斯將軍(他可以為接管柏林提供軍隊)等人,此外還有兩三個處于關鍵位置的將軍,主要是弗洛姆,他是補充軍的總司令。
雖然有不少將軍級的人物參與到了這個組織,但其中并沒有元帥這樣級別的重量級人物參與,所以以他們的能量要想推翻納粹政權,是幾乎不可能的,雖然此前維茨勒本陸軍元帥也曾參與過這個組織,但到了1943年的時候他已經轉入后備役,手下沒有軍隊,實際上也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了。
對于這個組織來說,如果沒有一個重量級的人物鎮住場面,那么即便能成功刺殺或者囚禁希特勒,他們也穩不住政局,大權還是會落到納粹黨的手中,行動最終也還是會失敗,所以對于這個組織來說,他們也非常需要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來當他們的頭。他們曾經游說過曼施坦因,不過曼施坦因善于見風使舵,沒有答應他們的要求。
正當他們為找不到重量級人物加盟而發愁的時候,隆美爾卻加入了他們,這主要是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總督福肯豪森和法國軍事總督施圖爾納格爾兩位將軍的作用,他們都與隆美爾關系密切,逐步把隆美爾引向了反對希特勒的道路。在1944年2月底,隆美爾在家中與反希特勒組織成員秘密會晤,并同意加入了這個組織,不過隆美爾并不同意刺殺希特勒,他認為應當發動兵變抓捕希特勒,并將其送上法庭。如果殺了希特勒,反而會使希特勒成為烈士,可能會收到反效果。
后來反希特勒組織內部經過一番商討,計劃在推翻納粹統治后,與美英迅速媾和,并將軍隊從西線撤回國內,以保持德國的獨立,同時還可以將更多的部隊布置在東線,繼續同蘇聯對抗,甚至可以利用美英盟軍與蘇聯的矛盾,拉著美英一起對抗蘇聯。
在這其中,刺殺希特勒就是最為重要的一環了,他們甚至都計劃好在刺殺希特勒成功后,如何迅速控制柏林,如何鎮壓各地的納粹成員,甚至如何組織新的政府,都做了非常細致的規劃。
雖然計劃在1943年就已經做好了,但幾個月來卻并沒有什么實質行動,而形式對于反希特勒組織來說,也越來越不利,一方面以希姆來為首的秘密警察是越盯越緊,事情敗露的風險也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德軍在東線戰場上全面潰敗,如果繼續潰敗下去,那么即便他們發動政變成功,也改變不了什么了。
而在1944年6月,美英盟軍成功在諾曼底登陸后,就給密謀分子造成了極大的混亂,此前密謀分子認為美英盟軍即便登陸,成功的概率也是一半對一半,不過他們更希望美英的登陸會失敗,因為這樣一來美英就會更趨向于與德國談判,他們就可以在政變成功后得到更好的談判條件。
到了1944年6月底的時候,施陶芬堡成為了國內駐防軍總司令弗洛姆將軍的參謀長,這個身份使他可以定期見到希特勒,便給施陶芬堡的行刺創造了絕佳的機會。于是在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堡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成功地將一個裝著炸藥的公文包放到了希特勒的會議室,隨著一聲轟天巨響,希特勒的會議室發生了劇烈的爆炸,施陶芬堡確定希特勒必死無疑,便迅速逃離了現場。
遺憾的是,施陶芬堡并沒有炸死希特勒,現場的會議桌為希特勒擋住了致命一擊,死里逃生的希特勒便對密謀分子展開了瘋狂的報復,當天晚上,包括施陶芬堡在內的奧爾布里希將軍、基爾海姆上校和哈夫登中尉等4人被捕并很快被槍決。當晚貝克自殺未遂,也隨即被處決。
之后到了8月8日,包括維茨勒本陸軍元帥、霍普納將軍、施蒂夫將軍和哈斯將軍在內的4人被納粹法庭判處死刑。密謀分子中的另一重要人物戈臺勒也于9月8日被判處死刑,并于來年的1945年2月2日被執行死刑。刺殺事件爆發后,大量人員遭到了逮捕、審訊和行刑,有材料表明當時一共處死了4980人。
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莫過于隆美爾和克魯格這兩位元帥了,克魯格是西線總司令,也是隆美爾的好友,他在8月19日因牽連刺殺事件而自殺身亡。
這起刺殺事件最終也輪到了隆美爾,起因是密謀分子中的霍法克上校受不了酷刑,而招認了隆美爾也曾參與其中,希特勒在得知此事后也是非常震驚,但即便是他最寵信的將軍,希特勒也依然做出了讓隆美爾死去的決定。
10月14日中午,在布格道夫和麥塞爾等兩位將軍的帶領下,一隊全副武裝的黨衛隊來到了隆美爾的住宅,宣布了對隆美爾的最終處理結果:
1、服毒自殺,不再追究任何責任,同時保留名譽,隱瞞參與刺殺事件的秘密。對外會宣稱死于舊傷發作,以國葬的規格下葬,妻兒繼續享受元帥家屬待遇。
2、如果拒絕服毒,那么隆美爾就會被當場逮捕,并送交法庭公開審判,同時隆美爾的副官、秘書甚至家人都會遭到逮捕,并被審訊是否參與陰謀。
對于隆美爾來說,如果做了第二個選擇,其實他也知道這種審判根本就沒什么好辯駁的,肯定會判他有罪,接著就會被槍斃,然后還會牽連同事和家人,所以看似兩個選擇,其實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服毒自殺。
不過好在隆美爾死的時候并沒什么痛苦,他服用了氰化物膠囊,這種毒藥可以麻痹神經,隆美爾在服用了毒藥后,一兩分鐘后便死去了。
對于希特勒來說,這也是他想要的結果,因為希特勒是個獨裁者,他不會允許任何威脅他權力的人物存在,哪怕是他最為寵信的人。
但如果把隆美爾這樣聲望極高的元帥送上了法庭,那么對于德國的民心士氣來說都將是極大的打擊,而讓隆美爾以一種體面的方式死去,是最為穩妥的處理。
隆美爾死后,希特勒為他舉行了國葬,對外宣稱是舊傷發作導致心臟衰竭而死。隆美爾死后,他的家人得到了一筆非常豐厚的撫恤金,直到納粹投降,包括隆美爾的妻子都認為他是突發心臟病死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