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漂泊到安陸時,寫了膾炙人口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當下,對詩中的“床”到底是什么起了爭議,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說就是現代意義的睡床;二說是井臺;三說是井欄;四說是馬扎;五說是窗的通假字。
李白未注解,目前暫無技術穿越,誰也說不清詩中的床到底是什么。
眾說紛紜,現代意義的床也不是不可能。唐代可坐可躺的胡床已開始流行,方型的很接近現代的睡床也早已出現。推開門窗,月光也不是不可能照到床前。只不過若月光照到室內的地上,李白居然認為是霜,也只能說明他老人家沒喝酒,太缺乏火氣了。
若是馬扎也有可能。在月亮高照的夜晚,李老師把馬扎搬到室外納涼,看到地上好像結霜趕緊寫下詩句。但都懷疑要結霜的季節了,李老師火氣還那么大,需要室外納涼嗎?
若是通假字窗,畫面情節設計也合理。但李白在詩中何苦用通假字呢?同時代的杜甫不是有“窗含西嶺千秋雪”嗎,杜老師都沒寫“床含西嶺千秋雪”,相信李老師也不會那樣寫。
井臺井欄可能性最大,古人總是把水井和思鄉相聯系。漂泊回家總要先喝一碗井中的水,感嘆一番“水是故鄉甜啊”,身在異鄉總是睹井思鄉。古時水井都有木質井欄和井臺,井欄可達數尺高,部分還有蓋,既保護安全又保護水質。在沒有手機沒有WIFI的唐代,李白思鄉時,踱步井邊是有很大可能的。
總之,床也好,窗也罷,井欄也好,井臺也罷。1200多年前,一代詩仙李白老師的的確確在一個夜晚,低頭看到了地上的月光,舉頭望著天上的明月,想起了遠方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