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提出寫作的六個步驟,也就是這本書指導實踐的重要部分了。
1.明確區分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任務。
2.閱讀和理解。
3.記卡片盒筆記。
4.發展想法。
5.分享你的洞見。
6.養成習慣。
上一篇文章我們學習了第一步:明確區分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任務。
這一步特別要注意的有以下5個方面
1.不要一心多用。
作者這樣總結:一心多用會讓人疲憊不堪,也會降低我們處理多項任務的能力。
所以每次只專注一件事,或者一件事中的某個環節。
比如寫就是寫,改就是改,這是兩回事,或者說這是寫作的兩個不同環節。
2.不同的任務需要不同的關注度。
奧辛?瓦塔尼安比較和分析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其他杰出科學家的日常工作流程,得出的結論是,他們與普通人的區別不是不懈的關注,而是靈活的關注。
3.做專家,不要做計劃制定者。
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聽得再多,學的再多,自己沒有親身實踐過,是不可能成為專家的。寫作也不例外,哪怕老師講的深入透徹,沒有自己親身實踐也不會有效果。
4.寫下來為大腦減負。
卡片筆記法就是這樣的工作方式:借助一個可靠的外部系統,把所有煩人的待辦事項都保存進去,不讓未完成的任務占據我們寶貴的大腦資源。
5.減少做決定。
意志力是一種資源,像肌肉力量一樣,是會損耗的,如果我們總是用意志力來做決定,就會產生“自我損耗”。所以寫作時,我們選擇相對固定的流程,選擇用同一個筆記本來做閃念筆記,選擇用同樣的方式來做永久筆記,減少寫作過程中的決策數量,把精力放在思考待解決的事情上。
今天繼續學習第二步閱讀和理解。
本步驟的注意事項有:
1.閱讀時手中要有筆。
就像李敖讀書法一樣,書只讀一遍精華全帶走。
筆記—整理筆記—連貫的文字—論文初稿—修改完成—發表
所以一切的源頭就是拿一只筆開始閱讀,記下筆記。
一方面,你腦海中的理論、想法和思維模型使卡片盒中的筆記形成新的論點;另一方面,你讀的內容又會促成你腦中的理論、想法和思維的發展。
現在問題來了,怎么記錄一條筆記?作者給了這幾個方法:
用我們自己的語言轉述作者的論點。盡可能真實地表現原文意思,不要因為摘抄或者復述曲解原文。
文獻筆記貼近原文,雖然它被存放在文獻管理系統,但寫的時候也要參考卡片盒的筆記思路。
像盧曼一樣在大腦中搭建一個由思維模型或者理論組成的龐大的格子結構,讓你快速識別和描述主要的觀點。
筆記多與少和理解的快與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反思所讀文本的框架、理論背景、方法論或視角。
不要用同樣的閱讀技巧對待每篇筆記,要思考采用怎樣的格式和組織方式記筆記更好。同時要考慮到下一步如何處理這些筆記,在記筆記時就要意識到它們是一個大項目中的重要部分。
文獻筆記是永久筆記的一個過程,是為了寫成永久筆記而生的,永久筆記才是真正能增加筆記盒價值的筆記。所以,不要把文獻筆記變成一項浩大的工程。
可以選擇手寫筆記,這樣更容易理解。把它們記錄在同一個地方,按照日期整理即可。
2.保持開放的心態。
由于我們的大腦會自動選擇自己熟悉的知識和支持自己理論的東西,而不是反面論點,所以導致了確認偏差的存在。
特別是現在的寫作我們通常會先確認主題立意,然后尋找支持自己論點的素材、名言、案例,這會導致更多的確認偏差,讓我們很難發現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觀點。
那么怎么做才能解決確認偏差的問題呢?
首先,把整個寫作的過程顛倒過來。將我們發現論點的方式變成自下而上,不要立刻決定寫什么,不要預設立場。
其次,收集所有相關信息,不論它支持什么論點。分解任務,理解文本,做好筆記,找到筆記之間的關鍵性并建立聯系。
然后,縱觀全局,去確定我們要從中得出怎樣的結論。
總之,用開放的心態去閱讀記筆記,不必事先決定方向,采用正反對比的方式展開激烈的辯論,這會讓我們的文章更有趣。
需要注意的是,選擇觀點時不是以支持或反對為標準,而是以相不相關為標準,筆記之間的關聯才是最重要的。
3.培養抓住要點的能力。
作者指出,區分相關信息和不太相關的信息只能通過實踐習得。
寫不完這個部分了
4.寫下來有助于真正理解。
5.在閱讀過程中學習。
明天繼續吧,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