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溫吞,苦澀的文藝片。
建議靜不下來的同學不要看,情節緩慢且壓抑,如果沒想好好探究片子,最后感覺就是“要表達什么?”
本人也覺得這部片所表達是真的比較晦澀,偶像的演技也可以再改進。
背影。
再見舊親,變化大到已經無法相認。
缺失的父愛,有父愛卻不珍惜的孩子,陳經理的拳打腳踢,到最后的壓抑放聲大哭。
女友的電話,短信內容“拿掉了”。
已經相見的父子,
“我認得你,你是那個拿著相機到處拍的經理”
……
“沒想過回佛山嗎”
一直的跟蹤,父親的工作,家,新兒子。
最后的相片點明兩人關系,從開頭就在鋪墊,想問“為什么要跟蹤這個老頭”,兩人的對話,到最后的相片。
缺失的父愛以及要為父親的恐懼感,渴望父愛,也害怕做父親。
再見舊親,變化到已經無法相認。
再見,再也回不到之前的關系。
再見,在也不見。
湖畔。
“我爸說,水底有爛泥,會把人拉下去”
“有一天 我會離開這里,騎著我的腳踏車,永遠不回來了”
……
他人的話語傳到父親耳朵里,耳聽到的基情,訓斥“不要再去”
第二次再去的時候,父親尋兒子,應了那句話,“我爸說,水底有爛泥,會把人拉下去”,水面平靜了,兩個人,只出來一個人,前后呼應的鏡頭,白色的骨灰盒,大概他父親喜歡白色,在豬廠穿濺滿豬血的白色水鞋,卻要沖得干干凈凈。
埋在父親威嚴下的基情,肉搏,談心,裸泳,可惜以父親的去世劃上了句號。
“好久不見,好嗎”
“不錯……你變了,變老了”
“我結婚了”
……
“我還可以為你做些什么”
“把我帶回去就好”
所有的告別化塵入土,在也不見。
就算再見,也再也回不到從前。
再見,在也不見。
再見。
開始身為教授的講座實在不像一個講授的水平呀,但是問題倒是蠻讓人反思的。
微信上有1000個人,有幾個你很熟,100個?沒人舉手,50個,10個,說到5個的時候很多人舉了手。
世界那么大,你真正關心的只有5個人。
網絡構成了我們社交的寬度,卻也減少了深度。
說到底這么多人圍繞著我們,但最終我們還是孤身一個人。
以及由蔣雯麗飾演的教授,女兒佳佳去買手機時候的對話“這個時代的孩子呀,不吃飯可以,卻不能沒有手機”
“每個人都看著手機,卻沒有時間好好看看自己”是很值得思索的話。
最后一個片段,蠻有現實性。
說一說片段吧,Pim對陳教授一直打電話,發短信,而陳教授呢,忙著和他的老師再續前緣。
世間之事,你想著Ta,Ta會想著你嗎?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蠻困難的吧,你喜歡他,但是他在等著別人,與其這樣強求,還不如懷念當初在一起時候的開心,相見,不如懷念。
相見,不如不見。
感覺這一段陳教授對人性之間的關系蠻悲觀的,這世界你可能認識1000個人,可是在乎你的,你在乎卻又只是那么幾個。
人,生而孤單。
最后,影片結束后,才發現,三個人由陳柏霖飾演的人不是同一個身份,三個片段是獨立的,生命中的親情,友情,愛情都能給我們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
不管怎樣,生命中我們都會遇到那些想見,卻不能再見的人。
就算再見也回不到如今的那份大笑的年紀,如此相見,不如不見。
如此相見,不如懷念。
總有些人不適合打擾,活在回憶里,而人嘛,還要繼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