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就是一場離別,若要這場離別來得遲一些,就請你走得慢一些,再慢一些。
文|秦苗條
前些天坐公交,碰到個洋娃娃一樣的小女孩,咿咿呀呀正在學說話,一句話翻騰來翻騰去要說好些遍還是說不囫圇。
小女孩的媽媽在一旁,認真地聽她講完,再耐心地糾正她。周而復始,樂此不疲。這樣美好的一幕讓公交車上的人都不禁輕輕揚了嘴角。
回去后,發了條說說,首贊是我媽給的,然后過了很久才慢悠悠地出來一條評論,“你小時候也笨得要命,一句話要教你好幾十遍才能馬馬虎虎說出口。”彼時,這條說說下的評論已經很多,我只笑了笑,沒有回復。
我與老家的媽媽相隔六個小時車程的距離,我那一笑,她自然是不知曉的。
我的家人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不善表達。我初來外地念大學時,舍友們的家人大多會隔個一兩天便打來一通很長的電話,從學校的飯好不好吃,談到同學好不好相處,再到老師們喜不喜歡你啊之類的。而我的手機便分外寂寞了些,時常是有舍友問我,你怎么都不和你爸媽打電話呀?我才忽然想到,哦,是該打個電話了。
后來,每周打一次電話也像是例行公事一般,時常剛問了我媽在干嘛,就不知道要講些什么了。我媽說一句好好照顧自己,便也尷尬地開始沉默,沉默一會兒便問,還有沒有事情呀?沒有事情就掛了電話吧,電話費還挺貴的。
這樣一來二往地,我對往家打電話越來越沒有熱情,時常十分鐘不到便掛了電話,適逢期末考,兩星期也不見得打上一通電話。
我媽換了智能手機后,特別高興,打電話給我絮叨了好久,嗔怪著這手機這么貴,卻不會玩,白瞎了這么多錢。
那時,手機上許多的小游戲都已經被我玩膩了,聽到我媽這樣講,便潛生出一種愧疚感來,信誓旦旦地說,等我放假回家一定教你。
可真真到了假期,我早就將許下的諾言拋到爪哇國了,只一個勁兒地抱著手機看劇,看到搞笑的地方眼淚都能笑出來,我媽便坐在一旁也跟著笑,邊笑邊問我,這說的都是啥呀,你能聽懂嗎?
我便很鄙視地說,有字幕啊。
我媽點點頭,又問,有那么好看嗎?整天都要捧著手機看。
我說,無聊唄。
我媽便不再說話了,拿著她的新手機去聽歌。
有一天,我媽從超市回來,忽然問我,他們集贊是怎么做的???
我這才抬抬頭,對她說,你就跟著朋友圈學唄,復制粘貼不就好了?
我媽又說,你能不能幫我弄個微信?。?/p>
我這才知道,我媽還沒有微信。
那一刻,我又開始愧疚,當我一遍遍刷著微博,刷著朋友圈點贊評論,當我的表情包已達上限的時候,我竟然絲毫沒有意識到,我媽拿著新買來的智能手機,還只是會聽歌,拍照片而已,在她眼里,可能貴得不靠譜的手機唯一的好處就是像素好一些,照片可以放很大,僅此而已。
我幫我媽申了微信,教她集贊,還添加了我的微信。
我說,不會玩了就來問我。
我媽便擺著手說,我就學會集贊能去兌獎品就好了,別的不學了,到這個年紀,學什么東西都分外難了些。
我聽了這話,覺得很難過。
父母終歸不是年幼的我們,帶著些子好奇喜歡不斷發問,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勇氣。他們更多的是,哪怕想要接觸新鮮事物,卻總有太多的擔心,害怕自己學不會,害怕自己被嫌棄。畢竟,年幼時的我們,還有父母去耐心對待,而我們,卻不見得有他們當年那份耐心去對待越來越年邁的他們。
他們的小心翼翼,和不敢接觸新鮮事物的小固執,約莫都是拜我們的不耐煩所賜。
我媽漸漸摸索會發語音和消息后,竟也像是個發現新大陸的小孩子,懷帶著無比的新奇,加了她所知的所有朋友的微信。
我在家時,常常嫌棄她發語音太聒噪。
她不好意思地說,害怕聲音小那邊聽不到。
我便說,害怕聽不到還把手機舉那么遠干嘛?
她便垂下眼睛不說話。她做出這樣的反應,我便分外痛恨自己未免太不是東西,想要跟她道歉,卻發現她已經將聲音降了許多。
發現我媽的變化是從她拉著我自拍開始,我因為這張面癱臉,十分痛恨拍照,偶爾蹲廁所或是在自己臥室里搔首弄姿咔嚓幾張還行,若是中規中矩拍照片,便總是一副極不自然的表情,我媽拉著我拍照,我拒絕了。
她委屈極了,便說,誰誰她媽他們就有好多合影,可我手機上,一張咱們倆的照片都沒有!
我愣住了。到底還是遂著她的心愿拍了幾張,她便高興極了,將幾張照片翻來覆去的看,一邊看一邊評論,這張你真好看,那張我皺紋好多太顯老了,你能不能把這張設成我一打開手機就能看到的?
之前,有人問過我,你什么時候明白過來自己已經長大的?
我答,發現曾經給我依靠的人,都已經開始依賴我。那時候,我就知道,死皮賴臉已經沒有用了,我必須硬著頭皮長大。
我自己都已經忘記了,到底是從什么時候,我再也不能依賴父母,他們聽了我的困惑,也只能為難地說一聲,你自己決定。他們不懂得的越來越多,他們越來越沉默,可混蛋的我啊,卻總因為這些沉默去忽略他們,忽略他們漸生的白發,忽略他們越來越膽怯,忽略他們盼望的眼神失望的表情。
回到學校后,我媽常常發微信過來。
起初發語音,有時候我在上課,有時候我在圖書館,便簡短地回過去一句話,讓她有事情發文字,語音聽不了。
然后便看到很長時間的對方正在輸入中,我哪里有什么耐心等她輸入完畢,時常等個兩三分鐘便放棄,去做手頭上的事情,再后來,隨便將手機裝起來,等到再回復她很可能已經是第二天。
然后剛回了她,又看到對方正在輸入中。
想來也可笑,我沒有絲毫地耐心等她,卻可以在深夜里熬著眼睛看別人微博的私信,那些私信大多冗長又啰嗦,一大段很可能還沒有標點符號,我竟也只干干等著別人發完,然后再耐心地一個個回復,生怕怠慢了誰。
可能我們都是如此,很多時候都將耐心給了不相干的人,對待至親,卻總是冷淡得厲害。
我媽沒念過什么書,那些字我并不曉得她要用多久才能打出來,只知道她慢慢慢慢敲出來的字,時常被我一個表情便給潦草地糊弄過去。
她打電話過來的時候說過一段趣事,說有次她想要打字過來,總是找不到LV應該怎么拼,我爸他倆研究了半晌,還沒研究出來結果,后來倒是鄰居家念小學的弟弟不屑地撇撇嘴,說那你們干嘛不用手寫呀?
我媽說,我們真是老了老了,連七八歲的小孩子都比不了了。
我聽了這些話,眼眶忽然就熱了。
他們已經要老了,可我,還沒開始懂事。
我朋友圈很亂,時常吐槽,吐槽之后同齡的朋友只打著哈哈笑笑,可我爸媽偶爾刷到我狀態,總是要慌亂著給我打電話,會問我發生什么了,為什么選擇死亡,被欺負了嗎之類的。
我啼笑皆非,也總會覺得心里有些暖暖的。
我之前時常覺得和父母不親,可也就是后來才明白過來,哪里會有不親子女的父母,明明是我之前從不肯關注到他們,離家的時候總是上了車便掏出來手機,不會看窗外一眼,自然也看不到車已經走了很遠,他們依舊站在原地。他們,總是站在原地,看我愈行愈遠。
之前一個朋友說,她媽玩手機很嗨,表情包能成堆成堆往外發。
我還很羨慕她,覺得她的媽媽很酷。
現在想想,倒是我媽應當羨慕朋友的媽媽有一個耐心又懂事的孩子。
跟不上互聯網時代節奏的父母,往往是因為養了一個白眼狼的熊孩子。
以前,你邁著小短腿,搖搖晃晃走路,若是前面的父母走得快了一些,你是要哭的??珊髞?,你長大了,能邁開大步子了,倒是父母弓了腰,搖搖晃晃跟在你身后,你若是走得快了,他們是不能哭一哭引起你注意的,他們只能一邊盡力往前趕,一邊無能為力看你越來越遠。
人生本是一場離別。
若是想要這場離別來得遲一些,那就請你走得慢一些。就像是為了年幼你停下來的父母一樣,也請你耐心,等一等他們。
畢竟,若是離別的一刻真正來了,你有了再多耐心也沒什么用了。
“對方正在輸入中……”
“媽,你慢慢打,我慢慢看。還有,我愛你?!?/p>
本文首發于哲思雜志彩版,原名《對方正在輸入中……》,所用筆名林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