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得輸家的游戲》的作者是查爾斯.埃利斯,被美國《財經》雜志譽為“華爾街最聰明的人”,在耶魯基金會也工作過十多年。
而這本書已經是第6版了,曾被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稱為迄今為止關于投資策略和投資管理的最佳作品。
被另一部經典《漫步華爾街》的作者伯頓馬爾基爾稱為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的必讀經典。
這篇文章談談書中對我最有啟發的三點。
一、贏家游戲和輸家游戲
最有啟發的就是贏家游戲和輸家游戲這兩個概念。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美國股市場已經從一個贏家游戲變成了一個輸家游戲。
什么叫贏家游戲呢?就是人們靠著積極管理,多做一些事情就能獲得超過大盤的收益。
而什么是輸家游戲?就比如NBA總決賽,在那個級別上,已經非常了解對方能做什么,自己的球隊的優勢是什么,所以要做的就是就是不要犯錯,所以防守是更為重要的事情,甚至是通過防守讓對方犯錯。
輸家游戲,人們不應該想著如何贏,而是如果不輸。
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個人投資者交易占市場總量的90%。現在,紐交所超過95%的交易都由專業投資者操作。實際上,有75%的“公開交易”都來自前100家最大、最活躍的投資機構,50%的交易來自前50家專業投資機構。P127
現在的美國市場就是這樣,95%的交易是由專業機構完成的,這些專業機構整天研究的就是如何找到別人的錯誤。
在這種環境下,想要持續的擊敗市場的難度可想而知。
那現在的中國是什么情況呢?
我在為什么我還要定投主動型基金一文中引用了上交所的數據:2017年上交所個人投資者的交易占比是82%。
所以現在中國股市的市場環境大概和50年前的美國一樣,還是個贏家游戲。所以中國機構投資者通常還能跑贏大盤。
二、風險
寬泛的說,市場上有兩大類風險。一類是投資風險,另一類是投資者風險。P43
我收獲的第二點是作者把各式各樣的風險抽象成投資風險和投資者風險這兩類。
投資風險是收益的來源。所以我們對市場風險束手無策,因為正是因為市場風險的存在,我們才能獲得該風險下應該獲得的收益。如果你覺得風險太高,只能把倉位減少,減少到你能承受的位置。
投資者風險是我們拿不到投資收益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我們更容易忽視的一點。
行為金融學上有一大把的例子,說明人們經常會犯哪些錯誤,而造成收益的損失。
長期來看,投資者遭受損失的一種典型情況是,在市場形勢非常糟糕的時候,恐慌地清倉出局。他們會正好錯過股票出乎意料大漲的好日子。其中的教訓不言而喻:“閃電來襲的一刻”,你一定要站在那里。《贏得輸家的游戲》P23
書中還提到另外一種,就是過度恐慌,把難得的低成本建倉機會浪費掉。
三、投資計劃
你應該明確長線投資方案并把它記錄下來,以便在市場先生制造短期破壞、長線投資方案突然遭受嚴重質疑時,能繼續堅守陣營。P102
收獲的第三點就是要把投資計劃寫下來。這一點是我之前沒考慮過的,雖然我有配置不同的資產,但是從來沒統計過具體的比例。
事實上,最重要的是做出你的長期資產配置決定:多少投到股市,多少用于購置房地產、債券,保留多少現金。P28
現在我的配置情況:75%股市,25%數字貨幣。股市: 中證500-40%,滬深300-20%,主動基金-30%,中證紅利指數-10%。數字貨幣:BTC-50%,ETH-20%, EOS-20%, XIN-10%。
檢驗投資方案的幾個簡單標準P108:
- 投資方案的設計是否基于現實?是否符合長期投資的真正需要和目標?
- 投資方案是否被清晰、明確地寫下來,只要能力足夠,連陌生人都能遵循你的真正意愿,管理 這個投資組合?
- 如果像過去50年(包括2008年)一樣,經歷著最困難的市場時期,你能堅持這些方案嗎?
- 如果執行這些方案,是否能實現你的長期目標?
現在的資產配置還有許多優化點,比如需要增加其它國家和地區的指數基金,前段時間美股大跌時也買了一點,但沒想到這么快就漲回去了,于是都清倉了。
由于現在資產比較少,完全能承受市場跌50%以上的風險,所以目前配置比較激進,沒有加入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