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篇文章
文章類型:區域地理
文/地理沙龍
之前我們在介紹中亞地區的時候,講到國家名稱帶有“斯坦”的意思就是“某某之地”,源自于波斯語,除了中亞五個斯坦國家之外,世界上還有三個帶有斯坦的國家,分別是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和阿富汗斯坦(簡稱阿富汗)。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和一個“斯坦”國家有關,那就是位于中東地區的巴勒斯坦。
近日,巴以沖突再燃戰火,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你來我往,雙方互有傷亡,而且目前來看局勢還沒有往有效控制的方向發展。當然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國實力相差懸殊,以色列是一個發達國家,總人口約為942萬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以色列經濟發達,人均GDP在4萬美元以上,科技和軍事實力很強。
反觀巴勒斯坦,雖然人口總數有1350萬人,但是經濟十分落后,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由于實力相差懸殊,雙方在沖突中明顯也是以色列主動進攻,巴勒斯坦被動挨打得多,傷亡也是巴勒斯坦要嚴重得多。為什么,巴勒斯坦很明顯處在絕對的劣勢,還要和以色列爆發沖突呢?很顯然,這其中必定有深層次的矛盾,巴以沖突是中東地區矛盾沖突的一個縮影,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宗教矛盾”,宗教是人類社會一種特殊的存在,有著悠久的歷史,不同宗教之間通常多會發生矛盾沖突。而中東地區是一個宗教矛盾極為復雜的地區,其中圣城“耶路撒冷”就是矛盾的焦點,因為耶路撒冷被稱為三教圣地,被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都視為圣地。以色列國民多信奉猶太教,巴勒斯坦國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將耶路撒冷視為本國的首都。
其次是“領土紛爭”,國土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值得用生命去捍衛的,如果論國土分布的復雜程度,那必定要屬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國了。實際上在二戰之前是沒有以色列這個國家的,二戰后聯合國同意讓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到他們祖先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來重新建立一個國家,這就是以色列。不過問題是,以色列在該地建國的時間早是數千年前的事情了,而現在這一地區是阿拉伯人在生存。
這相當于在現在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區,讓原本生活在這里的阿拉伯人讓出一般的土地,讓猶太人居住和生活,建立以色列,而阿拉伯人在另一半地區生活,建立巴勒斯坦。很明顯,這個方案對于當地的阿拉伯人,以及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世界國家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所以以色列建國以來不僅和巴勒斯坦爆發激烈沖突,還與周邊的阿拉伯國家爆發軍事沖突,進行了五次中東戰爭。由于,以色列的實力明顯強于巴勒斯坦及其他阿拉伯國家,目前以色列的實際控制區域不斷擴大,巴勒斯坦領土被不斷壓縮。
最后是“水源之爭”,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所在的地區氣候屬于地中海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十分稀少,水資源十分短缺,戈蘭高地的黑門山被稱為“中東水塔”,約旦河是當地重要的水源。在干旱地區,水資源是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以色列通過多次軍事行動,增加對該地區水源地的控制,從而也就加劇了和巴勒斯坦之間的矛盾沖突。除了宗教矛盾、領土矛盾和水源矛盾之外,中東地區還存在石油矛盾、大國沖突等矛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使中東地區成為了世界“火藥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