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聽過“你怎么不考慮下當事人的感受”這樣的話,在網絡發展越發迅速的環境中,網上不斷涌現出心智不成熟的言論,這些言論看似站在正義的角度,其實是自以為的“善”。比如說根據片面的報道指責藝人的言行舉止,又比如說因為一個舉動、一句話評論素未謀面的當事人。
也許他們的出發點是善意的,是為了維護社會道德,是為了同情弱者。但結果真是這樣嗎?讓我們在《為何善意會傷人》中尋找答案。
本書作者是日本政治社會學學者堀內進之介,他通過結合心理學理論,讓我們知道善意也有邊界,共情也有陷阱,失控的善意將不再是善,反而傷人也傷己。本書教會我們如何把握善意的邊界,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
過度善意是虛假的正義
作者表示,隨著我們社會角色的增多,歧視、騷擾、欺凌等結構性暴力日益增多,這些暴力通常是因為善意而帶來的身心的傷害。
我們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如果一個人沒有做任何錯事,那么就不會受到批評;反言之,如果這個人受到指責,那么他一定做了錯事。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報道,看到別人的指責,會下意識地認為當事人也有錯,為此我們也站在正義的一方,“善意”的幫助別人指正錯誤。可是,我們真的了解當事人嗎?了解事情的真相嗎?不了解,一個我們并沒有朝夕相處的人,一件我們并沒有親身參與的事,如何敢保證通過他人的講述就是事實。那么,你的善意就成為了虛假的正義。
共情泛濫會失去理性
雖然說,換位思考,替對方考慮能夠促進人際交往,但是,忽略共情的限度,也會好心辦壞事。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思想都有所不同。我們有時都沒有把握對自身進行完全的理解,那么即便再多努力地換位思考,也不會完全理解對方。我們一味地追求共情,并不能有效幫助到他人,反而會失去自己的理性,一方面,會將自己特定的善意強制性加給他人,比如說“我這是為了你好”。另一方面,將自己的情感過多的花在他人身上,最終容易導致自己心理的異常。
那么,我們如何把握善意的尺度呢?作者告訴我們2點:
1、不要過分適應,學會最低限度的自我關照。我們在評論一個人,一件事之前,敢于跳出慣性思維,三思而后行,才能抵制暴力。
2、理性與感性的相結合,感性讓我們有對他人的愛與恨的沖動,理性則幫我們控制邊界,嘗試平衡理性與感性,保持適當距離的共情,從而更好的明確自己與他人的關系,達到對他人的理解,實現良好的人際關系。
寫到最后,我們要知道,比起有形的暴力,以善之名所支配的無形暴力,帶來的傷害更難以治愈。就如《論語》所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不愿別人打著愛的名義替我們下定義,做決策。那么,我們也不應以善之名去傷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