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來北馬多驕氣:拓跋燾

北魏,是拓跋鮮卑在苻堅大帝淝水慘敗之后建立的一個國家,起初定都于盛樂,后來遷都于平城,開國君主為拓跋珪,第二代君主為拓跋嗣。

拓跋珪能打,給慕容垂致命一擊的參合陂之戰就是他的手筆;拓跋嗣也能打,除了在黃河邊被劉裕的卻月陣當頭暴擊的那一次,他的戰績也很輝煌。轉眼間,到了公元423年,在位14年的拓跋嗣去世,帝位傳到了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燾手中。我們的故事,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1

拓跋燾,小名佛貍(佛字念bi)。“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其中的佛貍,說的就是他。

拓跋燾繼位的時候只有15歲,繼位的前一年,他就被先帝拓跋嗣任命為相國,總管北魏政務,還曾率軍巡視塞外。可是,出身就在這里擺著,這并不能說明他有多了不起。苻堅大帝風頭正盛的時代,中國北方有過短暫的統一,淝水戰敗之后,中國北方在一片風聲鶴唳中再次四分五裂。當拓跋燾登基的時候,北魏依然處于四面皆敵的局面,西部是胡夏、北涼和西秦,北部是柔然,東部是北燕,南部是劉宋。強敵環飼之中,這個15歲的毛孩子能壓住場嗎?我們有這樣的疑問,當時的北魏人也有這樣的疑慮。

很快,證明拓跋燾能力的機會來了。在他登基的第二年的秋天,北部的柔然大汗大檀任命侄子於陟斤為大將,出動6萬大軍南下,繞過北魏邊境的長城,長驅直入,攻占邊防重鎮云中(今呼和浩特附近),以及北魏的故都盛樂(今和林格爾附近)。

柔然是一個戰斗力兇悍異常的民族,從貝加爾湖到陰山,從塔里木盆地到大興安嶺,到處都有他們的蹤跡。在塞外的莽莽草原和戈壁灘上,他們就是一頭兇猛的巨蟒,來去自如,橫掃一切,罕有敵手。這個民族居無定所,依靠游牧和劫掠周邊國家為生,把周邊國家當成提款機,今天劫掠張三,明天劫掠李四,后天劫掠王五,估摸著張三又攢了一些家底,又轉過頭來開始新一輪劫掠。早在拓跋珪和拓跋嗣在位期間,他們就曾屢次南下,一直是北魏北部最為強勁的威脅,尤其是拓跋嗣在位期間,柔然人的劫掠更是達到了“無歲不侵”的地步。

柔然大舉南下的這一年秋季,16歲的拓跋燾御駕親征,率軍倍道兼行,用了三天兩夜的時間趕到云中,與柔然展開了一場心驚動魄的激戰。作戰初期,柔然人占據上風,大檀調動大軍把北魏軍隊包圍在陣中,包圍圈多達50多層,層層相接,根據史官的描述,就像50多堵墻。

大檀騎圍世祖(拓跋燾)五十余重,騎逼馬首,相次如堵。

塞外的冬天來得更早。這次大包圍與反包圍的戰爭打響的時候,塞外早已呵氣成霜,刀劍冰涼,滴血結冰。被柔然人包圍得這么緊實,北魏士兵軍心震恐,幾乎沒有人相信還有打開生天的希望。這是拓跋燾親自經歷的第一場真槍實彈的戰爭,一出場就是惡戰,然而這時候他表現得很鎮定,在人仰馬翻的亂軍當中鎮定自如。主帥都不怕死,北魏士兵軍心大振,置之死地而后生,發動了猛烈的反擊,并用一輪鋪天蓋地的箭雨射死了柔然大將於陟斤。

大檀恐,乃還。

於陟斤之死是不是大檀撤退的原因呢?是,但是應該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包圍圈扎得太嚴實,北魏軍隊的反擊跟自殺式攻擊沒有什么兩樣,太不要命了。

柔然撤退,拓跋燾班師回朝,欺負他是個孩子的大檀硌疼了牙,北魏舉國也對他刮目相看。經過這一戰,拓跋燾算是立了威,然而,他并不敢就此掉以輕心,因為這一戰打得實在是太懸,簡直是在地獄門口走了一趟,這個恐怖而難纏的柔然,是必須消滅的。

自此,柔然的噩夢開始了,在接下來的許多年里,等待他們的將是北魏軍隊的13次攻擊。拓跋燾在位29年,平均兩年多一次,柔然人都要被打哭了。

云中反包圍戰結束的第二年,17歲的拓跋燾發動了對柔然的二次暴擊。這一次他做了充分的準備,先派遣使者出使南方的劉宋王朝,主動搞好與劉義隆的關系。劉義隆這時候被幾個權臣搞得腦袋大,正在想辦法剪除權臣,也就順水推舟地答應了,如此一來,拓跋燾就解除了腹背受敵的危險。之后,他命令全國每10戶出一頭牛,運送糧草到邊疆,調撥五路大規模騎兵到糧草集中地會和,每個士兵攜帶夠用15天的干糧,深入茫茫漠北,發動突襲。柔然人被打得措手不及,倉惶北撤。

說到這里,我們難免會以為拓跋燾是個窮兵黷武的皇帝。客觀地說,他這一輩子征戰不斷,確實有些窮兵黷武,可是他并不是粗豪的武夫型皇帝,他跟漢武帝很像——相似度至少85%,同樣喜歡打仗,同樣在晚年搞死了太子——的確喜歡掐架,但是他的文治也不差。

二次進攻柔然的這一年,他頒布了一道詔令,號召推行漢字:

在昔帝軒創制造物倉頡因鳥獸之跡以立文字。子茲以降,隨時改作,故篆、隸、楷、草并行于世。然經歷久遠,傳習多失其真,故令文字錯謬,會義不愜,非所以示規則于來世也。孔子曰:名不正則事不成,此之謂也。今制定文字,事所用者,頒下遠近,永為楷式。

詔書中制定的“文字”,就是魏碑體書法的前身。拓跋燾為什么要推行漢字呢?往大了說,跟秦始皇當初推行書同文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加強文化統一;具體到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是為了加快鮮卑的漢化步伐。別看這只是規定漢字怎么寫,好像在全國發字帖一樣,這種東西如果真正推行開,產生的力量可一點都不比弓馬刀劍差。

除了推行漢字,拓跋燾還很重視儒學,在二次暴揍柔然第二年的2月,他在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興辦太學,并親自祭拜孔子廟,表達了對儒門圣人的崇敬。這是一個儀式,也是一個預兆,或者說,是一種決心。

起太學于城東,祀孔子,以顏淵配。

祭孔事件之后的第六個月,也就是公元426年的8月,18歲的拓跋燾再次戎裝上陣。這一次,他要攻打的是北魏西部的胡夏。

2

上面說過,北魏西部有三個國家,胡夏、北涼和西秦。先打哪個國家呢?柿子當然是先挑軟的捏。胡夏,就是第一顆軟柿子。

事實上,胡夏原來并不軟,至少,胡夏的開國君主——兇殘成性的赫連勃勃活著的時候不是。但是,赫連勃勃死了,他一死,他的幾個兒子開始忙著搶皇位,柿子的內部爛了,自然就軟了。

426年8月,拓跋燾趁著胡夏內部動蕩不安,兵分兩路討伐胡夏,大勝而歸。此次征戰雖然斬獲頗豐,但并沒有傷及胡夏元氣。經過這一輪試探性的攻擊,拓跋燾摸清了胡夏的實力,回國之后,他馬上做了四件事:第一,出使劉宋王朝,深化友好邦交;第二,陳兵北部邊境,防止柔然忽然南下;第三,操練兵馬;第四,大規模興建攻城器具。前三件事好理解,第四件事的用意是什么呢?答案是,攻擊胡夏國都統萬城。

統萬城在今天的陜西榆林附近,就是墨鏡王拍攝《東邪西毒》的地方,興建于赫連勃勃在位期間。“統萬”,光是看這個名字,就知道赫連勃勃的野心有多大。這座城有四個城門,我們再來看看它們的名字:東門名曰招魏,西門名曰服涼,南門名曰朝宋,北門名曰平朔。看到赫連勃勃的野心了嗎?在他眼里,周邊國家就只有等著挨收拾的份兒。

統萬城的名字取的威風,也是名符其實的金城湯池。

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廣十步。

一仞大概是1.8米,十仞18米;一步大概0.6米,三十步18米,十步6米。地基18米、城墻高18米、城墻厚6米(可以跑馬車),想象一下,就令人望而卻步。這還不算,關鍵是,城墻還很堅硬,是用很特殊的“蒸土”筑成,當初建造城墻的時候,赫連勃勃派人帶著鐵錐驗工,如果鐵錐刺入城墻一寸就得返工重建,可憐的筑墻工也會被殺死,填充到城墻里。這還不夠,赫連勃勃還給守軍配備了最好的武器。比如說你是一個弓箭匠人,弓箭做好以后,赫連勃勃他會在你對面放一副鎧甲,如果弓箭不能把鎧甲射穿,好,那你就等著人頭落地吧;如果鎧甲被射穿了,你也別忙著高興,因為制作這副鎧甲的匠人就得掉腦袋。統萬城和它的主人赫連勃勃,就是這么變態。

如果歷史劇本可以修改,我希望能做個小小的改動,讓赫連勃勃茍延殘喘幾年,被拓跋燾狠揍一頓,可是歷史沒有假設,當拓跋燾進攻胡夏的時候,赫連勃勃已經變成了鬼,真是便宜了這個龜孫。

經過將近一年的準備,427年5月,拓跋燾親自率領3萬騎兵為先鋒,3萬步兵為后繼,3萬攻城兵隨后跟進,浩浩蕩蕩開赴胡夏。統萬城雖然難以攻克,但是胡夏的南都長安卻沒有這么堅固。一開始,拓跋燾調集所有的軍隊齊聚長安城下,發動猛攻,并故意做出不敢攻擊統萬城的假象。胡夏國君主赫連昌看到長安快保不住了,慌忙派他的老弟赫連定率領大軍到長安救火。

拓跋燾等的就是這一天,當赫連定氣喘吁吁地來到長安的時候,他忽然率領騎兵離開長安,火速奔襲統萬城。隨軍謀士極力勸阻他這樣做,認為統萬城固若金湯,這些騎兵去了根本不頂用,不如率領攻城兵一起去。拓跋燾說,強攻統萬城當然是下策,可是帶著攻城兵一起去就成了下下之策,因為敵軍一看攻城兵都去了,必然會堅守不出,我帶的這些騎兵,雖然攻城不足,但是決戰有余,至于怎么打,你們就看著吧。

抵達統萬城附近,拓跋燾把騎兵主力埋伏在附近的山谷里,然后帶著剩下的一部分騎兵來到了統萬城下。赫連昌在城頭一看就來了這么仨瓜倆棗,想不笑都難:這不是自己來找打嗎?隨后,他帶著大軍沖出城門,撲向拓跋燾,拓跋燾且戰且退,把赫連昌引入包圍圈,埋伏在山谷中的北魏騎兵主力迅速傾巢而出,這可是連柔然人都打哆嗦的虎狼之師,對付赫連昌的騎兵,自然是不在話下。——不過片刻工夫,局勢就發生大逆轉,赫連昌被北魏騎兵咬著尾巴窮追猛打,連入城的時間都沒有,只能倉皇逃往上邽(今甘肅天水附近)。

當天,拓跋燾派出一支8000人的隊伍繼續追擊赫連昌,自己則換上普通士兵的衣服,率領剩余的兵力追著胡夏的殘兵殺入統萬城。胡夏士兵當中,有人認出他就在追兵當中,于是封鎖四面城門,意圖在城中發動反擊,在護衛的保護下,他好不容易才殺到城外。如果這時候胡夏人堅守不出,統萬城依然可以守住,可是他們嚇破了膽,當晚,守城官員就悄悄潛逃出城,拓跋燾隨后率軍入駐,固若金湯的統萬城就此被北魏收入囊中。

胡夏的鄰國西秦被北魏的聲勢所懾,統萬城失守之后,趕快派人向北魏求和上貢。

次年2月,赫連昌兵敗被擒,他的老弟赫連定據守平涼,繼位稱帝,并于同年4月請和。拓跋燾知道赫連定請和只是虛與委蛇,只是北魏軍隊需要休整,一時間無力繼續發動攻擊,他也只好暫時接受。為了瓦解赫連定的勢力,他搬出已經成為俘虜的赫連昌,好吃好喝地供著,給予各種優待,同時還大張旗鼓地宣傳北魏的優待俘虜政策。看出來他想干什么了吧?——對,攻心計!

赫連定的勢力本來就氣息奄奄,很多人看他沒前途,暗中盤算著跳槽,如今聽說赫連昌在北魏活得逍遙快活,都羨慕得流口水。很快,拓跋燾的攻心計奏效,胡夏的很多人陸續來投靠。對于這些人,拓跋燾依然延續優待俘虜的政策,用盡辦法讓他們滿意,利用他們繼續打廣告。

面對敵人強大的軍事攻勢和心理攻勢,赫連定心里苦,就在這時候,他的救星出現了,那就是劉宋王朝的劉義隆。

3

劉義隆繼位初期并沒有多大的權力,大權都把持在權臣手里,當拓跋燾打算對胡夏發動最后一擊的時候,他已經成功地剪除了權臣,正在躊躇滿志地籌備北伐。接到從南方傳回的消息,拓跋燾派遣使者前往劉宋王朝打探虛實,劉義隆很不客氣地告訴使者,你回去告訴你們老大,趕快把屬于我們的地盤還給我們,不然,拳頭說話。

汝疾還告魏主,歸我河南地,即當罷兵。不然,盡我將士之力!

所謂河南地,說的是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

劉義隆說得一本正經,聽到這話的拓跋燾卻是哈哈一笑,說劉宋不過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干不了什么事。但是這只是嘴上說說,事實上,他并不敢掉以輕心,又說,為今之計,必須盡快剿滅柔然,否則,一旦劉宋北上,我們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

世祖聞而大笑,告公卿曰:龜鱉小豎,自救不暇,何能為也。就使能來,若不先滅蠕蠕,便是坐等寇至,腹背受敵。

蠕蠕,其實就是柔然,這也是拓跋燾發明的一個詞,在他看來,有勇無謀的柔然就像蠕蠕而動的蟲子。

429年春天,兩路大軍從北魏國都平城北上,兵分兩路,向柔然發動了規模最大的一次攻擊,拓跋燾親自率領東路軍向黑山挺進,西路軍向大娥山挺進。5月,兩路軍隊會師,來到了外蒙古的翁金河附近。大檀可汗的駐地,就在翁金河河畔。對于敵軍的動向,大檀可汗居然一無所知,毫無防備。就像山洪暴發一樣,大攻擊開始了,柔然人潰不成軍,大檀可汗帶著殘部倉促西逃。

(大檀)將其族黨焚燒廬舍,絕跡西走,莫知所至,于是國落四散,竄伏山谷,畜產布野,無人收視。

隨后,拓跋燾率軍西進,沿著翁金河發動追擊,在西進的路上,他還見到了一些殘壘,這是300多年前的漢將竇憲抗擊匈奴時建造的。6月,拓跋燾來到了外蒙古的吐沁河,此時,北魏軍隊與國都平城之間的距離已經長達3700多里。在這里,拓跋燾決定兵分多路,繼續進行地毯式搜索。

分軍搜討,東至瀚海,西接張掖水,北渡燕然山,東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余里。

經此一役,柔然元氣大傷,四分五裂,大檀可汗憂憤而死,他的部眾向北魏投降的多達三四十萬人,另外一部分迫于壓力,不得不向北魏稱臣,請求議和通婚。中原政權與邊疆游牧民族政權長達數百年的戰爭中,中原政權上一次取得這么大的勝利是500多年前的事,那時候的皇帝是漢武帝。

4

給予柔然一萬點傷害之后,拓跋燾調過頭來,開始集中精力對付胡夏和劉宋。

在拓跋燾北擊柔然的這段時間里,赫連定與劉義隆書信不斷,雙方共同制定了一個格局龐大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按照這份協議,胡夏將與劉宋分別從西、南兩個方面夾擊北魏,等擊敗拓跋燾之后分割河北,恒山以西為胡夏所有,以東為劉宋所有。

430年夏初,劉義隆發動一次北伐,劉宋軍隊走水路北上,然后沿黃河南岸西進。北魏在河南的守備力量比較薄弱,不敢和劉宋軍隊硬杠,主動撤退,河南的洛陽、虎牢等城池被劉宋軍隊收復。

圍繞著應該先打劉宋還是先打胡夏這個問題,北魏內部展開了激烈討論。有人認為劉宋強而胡夏弱,應該先打劉宋,有人認為應該先打胡夏。拓跋燾認同后者,認為劉宋只是虛張聲勢,能憑借黃河天險守住新占領的地盤就已經很滿意,根本不敢渡過黃河北上。因此,大可不必以劉宋為憂,應該集中力量消滅垂死掙扎的胡夏,但是也應該趁劉宋在河南立足未穩之際出兵南下,奪回洛陽、虎牢等地。

同年10月,北魏渡過黃河南下,重新奪回洛陽、虎牢,劉宋軍隊戰敗,從水路撤退到山東濟南,岌岌可危。11月,拓跋燾親率大軍征討茍延殘喘的胡夏,采用圍點打援的戰術猛攻平涼,把駐守在安定的赫連定引出老巢,然后派遣一支由柔然降兵組建的騎兵,在半道上截擊赫連定。

史書對赫連定的評價是“兇暴無賴”。兇暴的意思不用多說,“無賴”是說這個人難纏,能死纏爛打。眼看著平涼去不了了,安定也回不去了,他就在附近的大荒原上結成方陣,決意與拓跋燾死磕到底,拓跋燾掐斷他的水源,又調集各路大軍四面猛攻。抵抗了幾天,赫連定扛不住了,用盡吃奶的力氣,終于殺出重圍,消失在茫茫戈壁灘上。12月,胡夏滅亡。

胡夏完蛋了,南方的劉宋來了。次年正月,劉義隆派遣名將檀道濟北上伐魏。檀道濟是劉裕的老部下,是打仗的一把好手,在北上援救濟南守軍的路上,檀道濟和北魏軍隊打了30多次,連戰連捷。然而因為缺乏軍糧以及叛徒出賣,北伐軍機密外泄,檀道濟最終只能無功而返。劉義隆的第一次北伐就此以失敗告終。

說到這里,順便說一下赫連定吧。這個家伙率領殘部逃走之后奔往西秦,居然一頓老拳把這個國家打廢了。——事實上,當時的西秦已經氣息奄奄,他只是加了一個補刀。之后,他揮師北上,意圖趁著新勝之勢消滅北涼帝國。他不知道的是,這時候早就有人盯上他了。

在西秦帝國的西部,有一個名為吐谷渾的國家,大致位于今天的青海。拓跋燾在中國北方拳打腳踢,跟聚賢莊上的喬峰一樣,沒有一個勢均力敵的對手,搞得吐谷渾國主很害怕,早就想向北魏示好,只是沒有什么能拿出手的見面禮,正在這里犯愁,赫連定就大搖大擺地來到了黃河邊上,打算渡過黃河,進攻北涼。吐谷渾國主趕快悄悄帶人埋伏在黃河邊,等赫連定的軍隊渡過一半,迅速出擊,生擒赫連定,把他當成見面禮押解到北魏,被拓跋燾砍了腦袋。

5

柔然沒有什么太大的威脅了,胡夏完蛋了,西秦滅亡了,剩下的敵人就只有北涼、北燕和南方的劉宋了。

432年4月,當北上的太平洋季風與南下的西伯利亞寒流在秦淮河上空僵持不下的時候,劉宋王朝的使者穿過江南的煙雨天氣,一路北上,來到依然寒意料峭的北魏,向24歲的拓跋燾傳達了劉義隆的意愿——希望南北通好,停止戰爭。拓跋燾接受了南方的提議,派遣使者回訪,以示禮尚往來。

6月,拓跋燾集結重兵,向盤踞在中國東北的北燕發動滅國攻擊。用北燕大臣的話來說,在實力強大的北魏面前,北燕只有被碾壓的份兒。

魏以天下之眾擊一隅之地,以臣愚見,勢必土崩。

北魏大軍一進入北燕國界,北燕各郡就望風而降,北魏國主馮弘據守和龍(今遼寧朝陽),出城與拓跋燾打了一仗,見勢不妙,堅守不出,命令各地軍隊堅守各自的城池,不得出戰。北魏大軍于是推行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戰術,鯨吞蠶食,一步一步縮小包圍圈,慢慢向和龍聚集。對于這場注定會勝利的戰爭,拓跋燾似乎并沒有太大的興趣,沒有過多久就回到了平城,把剿滅北燕的任務留給了部將。

事態發展到這一步,北涼已經漸漸明白自己遲早會成為北魏的打擊對象。拓跋燾剛剛回到平城,北涼國主沮渠牧犍就派來使者,請求稱臣。這只是一種策略,沮渠牧犍這樣做只是為了贏得戰備時間。拓跋燾知道對方的用意,但是北燕的戰事正在進行,從他繼位至今的這10年里,幾乎每一年都有戰爭,北魏的國力消耗得很厲害,需要休整,此時實在是難以兩線作戰,于是他順水推舟地答應了沮渠牧犍的請求,并且把自己的妹妹武威長公主嫁給了沮渠牧犍。——事實上,武威長公主具有雙重身份,一個身份是沮渠牧犍的妻子,另一個身份是打入北燕的間諜。

436年,馮弘戰敗,北燕滅亡,壓力山大的沮渠牧犍也加快了暗度陳倉的步伐,表面上向北魏稱臣,同時也暗中聯絡劉義隆。通過武威長公主發回的消息,沮渠牧犍的一舉一動盡在拓跋燾掌握之中,時日遷移,沮渠牧犍意識到宮中出了內鬼,幾乎沒有費什么力氣就發現了問題出在哪里。作為報復,他在飲食里做了一些手腳,武威長公主察覺到身體不適,發送消息回國,拓跋燾急忙派遣御醫奔赴北涼,才保住她的性命。仇恨已經擺到明面,接下來的問題,就得通過刀劍解決。

439年,拓跋燾決意征討北涼,幾乎遭到了朝臣的一致反對,普遍認為北涼地處邊陲,是不毛之地,沒有水草,也不適合種地,即使奪過來也沒有什么利用價值。大家吵得七嘴八舌的時候,拓跋燾和崔浩拿出《漢書·地理志》,指著書中的八個字念了一遍:

涼州之畜,為天下饒。

以此為依據,拓跋燾和崔浩說,誰說涼州沒有水草?看看這八個字說的是啥?誰說涼州不適合種地?如果不適合,為什么那么多漢人在那里定居筑城呢?

(拓跋燾)辭旨嚴厲,形于神色,群臣乃不敢復言,唯唯而已,于是遂討涼州。

439年8月,北涼滅亡,十六國當中最后一國的最后一個皇帝沮渠牧犍投降。至此,拓跋燾成功統一中國北方,南北朝對峙的格局最終形成。

6

在拓跋燾蕩滅的北方諸多割據勢力當中,地處西北一隅的北涼只是個彈丸小國,可是,在北魏乃至整個中國的歷史進程中,這個彈丸小國卻產生了影響深遠的重大影響,不是因為它能提供多少錢糧、多少兵馬,也不是因為它能擴充多少版圖,而是因為——這個彈丸小國居然完整地保存著儒學命脈,比以中華正統自居的東晉更為完整。

128年前,西晉帝國爆發永嘉之亂,中原地區成為人間地獄,一批飽學大儒隨同浩浩蕩蕩的流民隊伍南遷,而另一批圣賢的門徒則順著黃河的那個幾字形大彎北上,顛簸流離地遷往西北的涼州,因為當時的涼州政權的統治者推崇儒學,沒有那么大的野心,無意攪入中原戰亂的渾水,所以,當中原的儒學火苗漸漸熄滅的時候,這個偏居西北邊陲的地方,居然成了保存往圣絕學的避難所。

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里,中原地區的異族政權此起彼伏,儒學幾乎被毀滅殆盡,剩下的也只是一些零散而不成體系的片段。南方政權起初倒是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儒學體系,可是南方盛行玄學清談,曾經作為強漢精神支柱的儒學在大多數時間里備受冷落,在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涼州,雖然這里的政權也經歷過多次變遷,幾易其手,但是完整的儒學體系卻一直是薪盡火傳,生生不息。

311年,永嘉之亂;128年之后的439年,北涼滅亡。班師回朝的拓跋燾帶著3萬北涼人口遷回平城,其中就包括大批儒生,經過128年的流轉,完整的儒學體系(包括經籍、典章、儀令)再次回歸中原政權,這不但對儒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也為后來的北魏封建化、完成由游牧文明向農業文明的過渡,建立了強大的人才庫——比如把儒學班底遷到平城之后,拓跋燾號召鮮卑的達官貴人學習儒家經典。對此,陳寅恪說:

西晉永嘉之亂,中原魏晉以降之文化轉移保存于涼州一隅,至北魏取涼州,而河西文化遂輸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兩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響。

說到這里,不妨再說說拓跋燾在位時期北魏的經濟狀況。考慮到大多數朋友喜歡看熱血沸騰的疆場征戰故事,對經濟建設并不是很感興趣,這里就簡單說說吧。

首先是農業。早在拓跋珪執政期間,北魏就已經逐漸向農耕文明過渡,但是農業發展有限,以至于北魏大軍某次遠征時,因為缺乏軍糧,不得不采集桑葚充當口糧。拓跋嗣在位期間,北魏的農業開始有所發展,但是進步不大。拓跋燾執政之后,加快了北魏農業化轉型的步伐,推行“計口授田”制,勸課農桑,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某些地區出現了“秋谷懸黃,麻菽布野”的豐收景象。在此之前,北魏的貴族對農業沒有太大的興趣,主要的“投資方向”是畜牧業。在拓跋燾的提倡和支持下,隨著農業的繁榮,這些貴族看到從事農業大有可為,紛紛改變“投資”策略,爭先恐后地經營農業,就連皇太子也耐不住寂寞,“營立田園,以取其利”。

其次是畜牧業。擊敗柔然、北涼和胡夏之后,拓跋燾在水草豐美的地方廣開牧場,在重視農業發展的同時,仍然延續著北魏祖先的游牧傳統,馬牛羊之多數以百萬計,“民間馬牛羊及氈皮為之價賤”。

最后是對外貿易。拓跋燾之前,中國北方群雄割據,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往來極為有限,統一北方之后,北魏開始經營西域,龜茲、鄯善、栗特等西陲國家紛紛與北魏展開貿易往來。隨著商路的開拓,中亞也陸續派來使者與北魏通商。關于這一點,史書記載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大月氏的商人來到平城,帶著用石頭熔鑄成的五彩琉璃,以為奇貨可居。北魏朝廷命令采石工匠入山采礦,運送到平城,自行熔鑄,成品居然比舶來品還好,“國中琉璃遂賤,人不復珍之”。

7

說完文治,接下來繼續說拓跋燾的戎馬故事。

從439年到446年,拓跋燾主要和兩撥人掐過架,一撥人是關中的農民起義軍,另外一撥人是他的宿敵柔然。

在429年的那次大暴擊之后,柔然人老實了一段時間,向北魏稱臣,可是沒有過幾年,他們又手癢癢了,公然撕毀和約,再次興兵犯境。這次他們改變了策略,不再與北魏正面硬杠,以游擊戰為主,拓跋燾多次派兵出擊,但是他們一看到北魏大軍的影子,就往蒼茫浩瀚的大沙漠里跑,像落進沙子里的一滴水,無影無蹤。

柔然還沒有被徹底解決,關中又出事了。445年,因為民族政策失誤,關中爆發大起義,起義軍的勢力很大,并與南方的劉宋王朝遙相呼應,聲勢驚人。然而,劉義隆給予起義軍的只是道義上的聲援,而沒有實質性的支持,外加起義軍沒有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更沒有明確的戰略規劃,只堅持了不到一年,就被拓跋燾消滅了。平亂期間,因為在關中的一些佛寺內發現武器,拓跋燾認為這是佛教徒與起義軍勾結的證據,給佛教定性為邪教,并在全國范圍內發動了一場猛烈的滅佛運動。

446年,拓跋燾在北魏的北部邊疆設置六鎮,防線長達3000多里,以預防柔然南下,之后開始積蓄糧草,厲兵秣馬,準備南下消滅劉宋。449年,他發動了有生之年對柔然的最后一次攻擊,兵分三路北上,遭到重創的柔然人倉皇北竄,翻過杭愛山,穿過好幾個緯度,逃亡貝加爾湖方向,從此不敢南下。

接下來,擺在拓跋燾和劉義隆面前的問題就只有一個了:南吃北,還是北吃南?

8

450年2月,拓跋燾率領大軍南下,并致信劉義隆,指責他此前與關中亂軍勾結,包藏禍心,還威脅他割讓江北。劉義隆這么多年也沒有閑著,早就防著北魏南下,一直在為這一天做準備,為了抗擊北魏,他這一次幾乎把所有的家底都推到了賭桌上,在全國大規模征兵,并號召國人踴躍捐資捐物,支持北伐。

這次南北之戰涉及的地名、人名多不勝數,一一鋪開,難免搞得人暈頭轉向,所以,我們在這里盡量削繁就簡,抓住主線進行敘述。

同年夏季,劉義隆出動三路大軍北上,西路軍主攻關中;中路軍直擊中原,主攻河南;東路軍走水路北上,從山東登陸,然后向西推進。這三路大軍統一由駐守彭城(今江蘇徐州)的劉義恭節制調度。

在我們的印象里,南北朝對峙期間,南人似乎一直處于被動挨打局面,事實上并非如此,比如當年的桓溫、劉裕都曾經主動北伐,打得虎虎生威。劉義隆這一次北伐也是如此,開場打得龍精虎猛,三路北伐軍勢如破竹,屢戰屢勝,尤其是西路軍攻占潼關之后,北伐的聲勢更是達到了頂峰,關中豪杰紛紛云集響應,就連羌人和胡人也搖旗吶喊,為北伐軍鼓掌喝彩。

然而,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就在這時候,蟻穴出現了,這就是東路軍將領王玄謨正在攻打的滑臺(今河南滑縣)。王玄謨貪財懦弱,沒有軍事能力,卻偏偏被劉義隆視為可以與衛青、霍去病比肩的將才。中原地區的老百姓送來糧食犒軍,王玄謨不賞給士兵,只賞給親隨,還在陣前做生意,一匹布換800個梨,大獲其利。當拓跋燾率領的主力越來越近的時候,部下勸他趕快想辦法攻占滑臺,作為對抗北魏主力的橋頭堡,固執己見的王玄謨卻漠然視之。10月下旬,拓跋燾率領60萬大軍抵達滑臺,王玄謨扔下攻城軍隊和此刻已經沿著黃河西進的前鋒,倉皇逃走,攻城宋軍群龍無首,被北魏大軍殺得血流成河。之后,拓跋燾用鐵鏈把繳獲的戰船連起來,橫在黃河上,意圖剿殺東路軍前鋒,幸好東路軍前鋒的主將能征善戰,急忙率領前鋒乘船順著水流湍急的黃河東進,斬斷橫在河上的鐵索戰船,調動全軍士氣奮勇作戰,才沖破北魏的封鎖。

隨著東路軍的潰敗,拓跋燾成功地在劉宋王朝的前線上打開了一個突破口,然后率領大軍火速南下,同時調集各路大軍在中原和關中一帶展開反攻。此時,中路軍與敵軍呈僵持態勢,只有西路軍仍然占據上風。劉義隆唯恐孤軍深入的西路軍被敵軍包圍,趕快命令西路軍撤退。

11月,北魏大軍抵達彭城附近,北伐軍總指揮劉義恭原本打算南逃,部下極力勸阻,眾志成城,于是他改變主意,決意堅守此地,與北魏大軍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到這時候,中路軍事實上也已經落到了腹背受敵的境地,只能退守壽陽(今安徽壽縣),但是劉康祖率領的一支8000人的軍隊仍然在虎牢作戰,劉義隆擔心這支軍隊被敵人包圍,命令他們趕快撤到洛陽,與中路軍主力會師。即將抵達壽陽的時候,中路軍被北魏8萬大軍追上,劉康祖就地結陣,北魏大軍分成3批,輪流上陣,劉康祖以及部下惡戰一天一夜,殺敵萬余,最終精疲力盡,全軍覆沒。

當月月底,拓跋燾留下一部分兵力繼續進攻江北還沒有攻占的城池,親自率領主力渡過淮河南下,于12月中旬到達瓜埠山,與劉宋王朝的國都建康僅一江之隔。南北統一的距離,似乎就只有這一道滾滾東流的長江了。

遙望江北,人聲鼎沸,馬鳴蕭蕭,建康的劉宋朝廷頭皮發麻,下達戒嚴令,陳兵江岸,劉義隆甚至在城中張貼懸賞令,高價購買拓跋燾的人頭,并派人到江北的荒村投毒。駐陛瓜埠山的拓跋燾雖然揚言將發動渡江戰役,但是這只是恫嚇之辭,事實上他并沒有渡江的能力。因為他沒有渡江所需的戰船和強大的水師,在他身后,依然有許多城池沒有攻克,隨時都有后路被切斷的可能。在此期間,為了紀念戰功,他在瓜埠山上興建了一座行宮,這就是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懷古》當中所說的佛貍祠。

次年正月,北魏大軍班師回朝,撤退途中,為了摧毀劉宋王朝的實力,他們燒殺搶掠,給南朝造成了沉重的傷害,劉義隆苦心經營多年的心血幾乎化為流水。

丁壯者即加斬截,嬰兒貫于槊上,盤舞以為戲。所過郡縣,赤地無余,春燕歸,巢于林木。......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

劉宋是失敗者,那么北魏就必然是勝利者嗎?恐怕不見得。為了北伐,劉宋固然耗盡力氣,舉國之力南下的北魏也贏得很不輕松,除了戰爭造成的傷亡,水土不服、疾病以及瘟疫也對北軍造成了巨大的傷害,致使北魏在此后的許多年里都無力大舉南下。歸根結底,南北廝殺,不過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9

最后,收個尾。

拓跋燾這個人不固執,能聽進去別人的話,然而,他有一個缺點——做決定太快,“果于誅戮”,說殺誰就殺誰,火氣下去了,一琢磨不是那么回事,又是百般后悔,比如他倚重的大臣崔浩就是他這種性格的犧牲品,再比如,太子拓跋晃。

拓跋燾本人支持滅佛,信奉佛教的太子拓跋晃則不同意這樣做,為此,父子二人產生了很大的矛盾。一個叫宗愛的太監素來與太子不和,屢次進讒言,攛掇拓跋燾打擊太子。拓跋燾不同意對太子下手,但他授意宗愛剪除太子的羽翼,眼看著東宮大批官員被殺,而自己無能為力,拓跋晃憂憤成疾,沒過多久就死了。此次南征歸來,年過不惑的拓跋燾想起英年早逝的太子,又頗為后悔,似乎有翻案之意,宗愛唯恐大禍臨頭,于是在452年2月的某一天發動政變,把他誅殺在皇宮大內。這個戎馬一生的皇帝到過西方的流沙、北方的草原、東方的大海,南方的長江,最后卻倒在陰冷黑暗的皇宮里,他這一輩子南征北戰,到過最危險的地方,最終卻死在最安全的地方。在不久的將來,與他纏斗一生的宿敵劉義隆也將以相似的方式離開人世,不過那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我們暫且把目光從平城的皇宮收回,再把時光倒推69年,到383年的淝水戰場上看一眼吧。

民族融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進入五胡十六國到隋朝再次統一全國,這中間經歷了長達263年的時間。苻堅大帝統一中國北方的時候,這段路程才走完不到三分之一,因此,淝水一敗,苻堅的夢想立刻支離破碎。時勢就是這么冷酷而溫情,既能造英雄,更能毀英雄。拓跋燾所做的,其實是和苻堅大帝一樣的事,當他統一中國北方的時候,民族融合的路程已經走了二分之一,他面臨的時勢要比苻堅好很多,外加他本人雄才大略,能征善戰,所以他走得比苻堅大帝遠一些。然而,畢竟還有二分之一的路程沒有走完,后來者還需要繼續努力。說到底,十六國的歷史就是一場漢化競賽,與時俱進者昌,逆流而動者亡,要想進入中原,就必須實現系統的更新換代。從北魏建國初期,拓跋珪和拓跋嗣就有意識地推動北魏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在拓跋燾時代,北魏的封建化速度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可是這離終極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真正完成這一步,那得等待北魏的另外一個英雄人物來完成了——這也是另外一個故事。

最后的最后,我們離開北魏皇宮,把鏡頭移動到南北交鋒之后的黃河一線的古渡口,引用一首詩作為拓跋燾的故事的結尾吧:

兵火有馀燼,孤村才數家。無人爭晚渡,殘月下寒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797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179評論 3 414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628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642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444評論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948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040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85評論 0 287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717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602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94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316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045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18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71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14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50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