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姐,這可怎么辦啊?我的孩子已經是青春期了.現在是碰火就著,老愛發脾氣.青春期真的就是個麻煩期啊!”
“我現在都快焦慮死了,看見他都煩,又擔心他跟別的孩子學壞,真不知道該怎么對待他了.我們夫妻大話都不敢說一聲,生怕影響到他!”
“孩子初三,?成績湊合、 脾氣壞 、暴躁、 莫名生氣, 家長天天看他臉色 ,這青春期啥時候能結束啊?”
生活中,網絡上,找我或者留言的基本是都會把青春期當成一個麻煩期來看,孩子的青春期有些時候確實會出現一些不如人意的事情,但是青春期≠麻煩期。
很多人孩子已進入青春期,甚至有些人的孩子子還沒有到青春期,自己的心就懸起來了,生怕在青春期的時候遭遇什么問題,其實這是我們對青春期的刻板印象導致的。一提起青春期我們就容易想到叛逆,脾氣暴躁等不好的詞匯,青春期的刻板印象出現。
要知道有很多好孩子,他們學習好,習慣好和父母的關系好,可是這些不會成為新聞頭條,往往能成為新聞的都是少女懷孕,青少年酗酒,青春期孩子殺父母,青少年犯罪等負面的消息。而且人們對于正向的東西不屑于去看,還會覺得花錢研究本來就好的東西屬于浪費,所以這些好的信息往往出現在專業期刊上,而不是網絡上。
結果我們就開始對青春期出現誤解,生活中對青春期普遍誤解有以下三種:
1,青春期是一個困難時期
這是我們普遍的看法,很多人會覺得孩子一到青春期很多事情就出來了,什么吸煙呀,犯罪呀,不負責任的性行為,反對權威等,然后我們就會把這些行為當成孩子成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實際上那些網絡上我們看到的什么少女懷孕了,孩子厭學不上學了,其實沒有那么普遍,而且這些問題行為都是可以預防和糾正的。
心理問題也好,問題行為也好,和家庭沖突,在青春期并不比生命周期的其他階段更普遍。如果我們非得說青春期等于叛逆期的話,我們可以仔細想想,從孩子出生一直到他現在,甚至到他的未來,基本上就等于從會爬到大學畢業都處于叛逆期。叛逆并不是青春期獨有的,只是在孩子每個成長的敏感期都有他各個階段的突出問題而已。
我們不用聽到青春期就把它等同于麻煩期。養孩子就是個麻煩事,無論是小孩子還是大孩子。好孩子,不會在青春期突然變化,如果孩子真的出現了變化,那說明他遇到了問題,需要我們的幫助。
2,我的孩子都被別的孩子帶壞了!
青春期孩子的同伴關系非常重要,所以很多父母會覺得我的孩子變得不好,是因為他身邊的朋友不好。
青少年確實會重視自己的同伴關系,而且同伴壓力也確實是塑造青少年階段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的力量。但是我們不能說自己孩子都是人家孩子帶壞的。
孩子朋友的好壞取決于他的來源,而青少年和哪些人交往不是隨機的,他們通常選擇那些價值觀、態度、品味和家庭背景與自己相似的朋友。、
簡單來說,好孩子的朋友幾乎都是好孩子,如果有一天好孩子的發生了變化,那么說明我們還是有問題,需要我們幫助。這個在我的《哈佛醫學教授:一份預防勝過十分治療!孩子出現7現象就是在求助》有詳細的介紹。
3,離婚帶給孩子傷害太大了。
對于這個問題,依然是兩邊倒的結果,不可否認,離婚確實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如果孩子是生活在一個父母爭吵打架的不穩定環境里,還不如讓他跟著其中的一個家長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呢。
影響孩子的不是離婚這件事,而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父母自身的想法,言辭影響著孩子,我們需要良好的親子關系,但良好的親子關系不會因為青春期的到來變化,也不會因為父母的離異或者再婚而變化。
簡單而言,好的親子關系,不會因為青春期或者其他變化而突然變化,如果真的突然變化了,我們就需要考慮孩子是不是需要我們的幫助了。
只是我們普遍認為當孩子到時候青春期之后就開始惹麻煩,然后我們聽到的抱怨也是“哎呀,我跟我兒子的關系太差!”“我怎么有一個熊孩子?”。其實這些并不是常態,常態是有很多跟自己的孩子在青春期沒有嚴重問題,他們很享受和孩子相處的過程的父母,但是他們往往是謙虛的說“我命好!”
假設我們成了那少數的一員,我們該怎么辦?
——轉換角色!
孩子進入青春期了,他變了,我們也要跟著變。試想他小的時候,對父母是崇拜的,說出的話是“我爸沒有不知道的!”“我媽一定對!”可是到了青春期呢?他會說“我爸也有搞不定的!”“我媽說的都對嗎?”這時孩子已經不是那個任由我們擺布的小人兒,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開始要獨立了。這個時候我們的角色就需要從曾經權威的交通指揮警察變成他的高級合伙人。
何謂高級合伙人呢?
高級合伙人是擁有更多的專業知識,擁有更強的情緒管理能力,懂得尊重和引導自己的合作伙伴,并且期待有一天合作伙伴能接管業務,獨擋一面。
這個時候我們跟孩子的關系亦師亦友,既有對他的尊重,同時也相信他有和我們合作的能力,同時我們還有一票否定的權利(這個權利使用率非常低)。
——保持正向期待。
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一到青春期就變壞了!往往不是孩子變壞,而是我們期待讓他變壞了。
我有一個朋友特別焦慮自己孩子的青春期,怕他早戀,怕他抽煙,怕他變化。沒事就搜集一些這方面的新聞對孩子耳提面命。為了防止孩子出問題,他還偷偷的跟蹤孩子。被孩子發現之后,一邊說“我都是為了你好,我以后不繼續這么干了!”然后繼續瘋狂的監視和跟蹤。
結果母女兩個從最初的吵架,到孩子的離家出走。有時候媽媽偷偷的跟蹤,那孩子就故意的七拐八拐。后來孩子真猶如媽媽擔心的那樣,早戀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
我們一旦懷疑和監視青春期的孩子,孩子對此最常見的反應就叛逆我們越是是追蹤他,他越是逃避,然后我們越懷疑他會不會做什么壞事,他越做給我們看。
這個循環下去就是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劣性難改,自己無能為力,孩子則認為父母根本不在乎自己,這個時候他們可能會向同伴尋求指導,或者冒不必要的風險去探索自己的極限,從而證實了父母的可怕預言。
所以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懷抱對孩子的良好期待把我們對孩子消極的看法轉換成積極的期待。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我們的幫助。
當我朋友的孩子真的猶如她擔心的那樣之后,她決定改變自己的看法了。試著去孩子僅有的一些好的行為中去找到那些值得安慰和鼓勵的事情。大概用了一年時間,那個孩子真的又變成了她口中和眼中的孩子。這其實就心理學中的“期待效應”產生了效果。
補充資料:期待效應
期待效應是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教育效應實驗。
起初他把一群小老鼠一分為二,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給一個實驗員說:"這一群老鼠是屬于特別聰明的一類,請你來訓練";他把另一群(B群)老鼠交給另外一名實驗員,告訴他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兩個實驗員分別對這兩群老鼠進行訓練。一段時間后,羅森塔爾教授對這兩群老鼠進行測試,測試的方法是老鼠穿越迷宮,結果發現,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聰明才智得多,都先跑出去了。
其實,羅森塔爾教授對這兩群老鼠的分組是隨機的,他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哪只老鼠更聰明。當實驗員認為這群老鼠特別聰明時,他就用對待聰明老鼠的方法進行訓練,結果,這些老鼠真的成了聰明的老鼠;反之,另個那個實驗員用對待笨老鼠的辦法訓練,也就把老鼠訓練成了不聰明的老鼠。羅森塔爾教授發現這個情況之后立刻把這個實驗擴展到人的身上。
1968年他和和雅各布森教授帶著一個實驗小組走進一所普通的小學,對校長和教師說要對學生進行"發展潛力"的測驗。他們在6個年級的18個班里隨機地抽取了部分學生,然后把名單提供給任課老師,并鄭重地告訴他們,名單中的這些學生是學校中最有發展潛能的學生,并再三囑托教師在不告訴學生本人的情況下注意長期觀察。
8個月后,當他們回到該小學時,驚喜地發現,名單上的學生不但在學習成績和智力表現上均有明顯進步,而且在興趣、品行、師生關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一現象被稱為"期待效應"。
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認為,由他們提供的"假信息"最后出了"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權威性的預測"引發了教師對這些學生的較高期待,就是這些教師的較高期待在8個月中發揮了神奇的暗示作用。這些學生在接受了教師滲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積極信息之后,會按照教師所刻劃的方向和水平來重新塑造自我形象,調整自己的角色意識與角色行為,從而產生了神奇的"期待效應"。
作為父母,我們與其焦慮孩子的青春期,不如做好準備,給予孩子積極的期待,相信孩子會在青春期給我們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