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遠在阿爾山參加中國記者紀念林栽種的央視知名導演鄭燕興獲悉,中國著名青年畫家、古陶鑒定收藏家倪林海,應邀參加上海唯中學館浦東錦繡新館開館。對此,央視知名導演鄭燕興致以誠摯的祝賀!
據中國著名青年畫家倪林海介紹,開業慶典簡約而莊重,數十位來自教育界,文藝界和實業界的精英大咖集聚一堂,氣氛熱烈融洽。
新學館位于上海浦東繁華地段,場館裝修清雅怡人,不時有嘉賓發出一聲聲贊嘆,更有甚者,面對館內墻面掛畫,向學館工作人員打聽是誰作品,可否開班學畫,要求直接拜師!
時間推回二個月前,唯中學館總經理王東超先生正驅車從市中心趕往水鄉古鎮朱家角,此行目的地是古鎮河畔一處名為長風草堂的畫室,畫室主人倪林海,字長風,此刻正揮毫潑墨,洋洋灑灑,畫桌之上一幅奇石圖已近尾聲,石頭奇峭峻拔,筆墨枯裂秋風又有潤含春雨,賞石之清奇瘦枯,堅幽皺逸生生重現于宣紙之上。
唯中王總此行有數所求,尤其一是新館施工在即,整體風格待定,急需商議。唯中學館2011年經上海市委,教育局批準,一直為社會提供“以文化人,以藝養心”的“文化浸泡”和“藝術境教”服務,在上海成立七年,分館五家,影響日隆。一次偶然機遇,王總和畫家倪林海相識,一見如故,浦東分館是為學館發展階段的升級版館所,故而十分重視,特登門來商議。
二便是希望畫家能夠創作作品數張,張掛于館,一則有利于學館學生學習,二也使場館更顯典雅。
畫室之內茶香裊裊,賓主相談甚歡,相顧于新畫山石,由賞石鑒石泛及賞畫鑒畫,兼而推及裝修裝飾。
畫家云:賞石源自魏晉,盛于唐宋造極于晚明,一塊頑石被賦予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和精神寄托以后就不只是一塊石頭。抱一拳為深山,窺一孔為桃源。齋室禪石,心向溪山松風,追慕林泉幽壑,可為浮躁時風滌塵去囂。石頭雅靜自然,天然不做作。雖不可話,卻能心語,久處不厭,可寄游觀,可棲閑心,賞石或曰供石、養石,供者為石,養者道也。
賞石賞畫,由天然到人為,發掘與創作,析石理至析畫理,都匯于審美定高下,有妙訣無定法,空間裝飾也是如此。
畫室之外,古鎮老街熙熙攘攘,來來往往,春天的河浜生機無限,偶有魚兒調皮跳躍,一聲脆響消失,尚余水波泛漾。。。
中國著名畫家倪林海在與鄭燕興導演的溝通交流中,獲得了一個大大的驚喜,鄭燕興導演表示,他將帶領央視團隊,以倪林海的書畫作品為獨特視角,以畫家倪林海本人生活創作經歷為主線,融入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書畫藝術,拍攝制作大型紀錄片《中國文化名宿》。
紀錄片的第一集主要講述畫家倪林海如何結緣書畫,在研習書畫的數年中遭遇了怎樣的困境與不為人知的酸楚?畫家倪林海又是如何與禪學結緣?將對禪學的領悟融入到繪畫中實際表現的點滴傳奇故事。
鄭燕興導演助理告訴我們,鄭燕興導演將在七中下旬率團隊部分成員抵滬對中國著名畫家倪林海前期采風,并協商制定相應拍攝計劃。
隨后,鄭燕興導演說:講述倪林海的獨特傳奇小故事,是為了折射出了一部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在延續過程中遇到的尷尬與困境,現在是民族復興的偉大時刻,民族文化傳承的精神不僅能體現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更能以小見大的突出當下正直、敬業、精研技藝的一部分藝術家的生活現狀,像青年畫家倪林海一樣的一批青年藝術家,是我們國家真正的瑰寶!
最后鄭燕興導演透露,他將帶領九人攝制團隊,歷時三年,足跡將遍布全國乃至海外,探訪中國文化傳承名家,精心打造十集紀錄片《中國文化名宿》,每集時長50分鐘。
大型人文紀錄片《中國文化名宿》制作完成后,將在央視9套紀錄片頻道和央視1套綜合頻道播出。隨后,紀錄片《中國文化名宿》相繼在香港衛視、東南亞各電視臺、歐美各地播出。屆時歡迎大家收看。
人物鏈接(一):中國著名青年畫家、 古陶鑒定收藏家、鄭燕興摯友倪林海。
倪林海先生祖籍浙江省寧波市,先生從五六歲開始迷上畫畫后,由一位愛書法的本家叔叔逐漸引他入繪畫領域,從芥子園畫譜入門起。到如今不惑之年,一直沒有放下畫筆,雖然他未曾真正拜過一位老師,但是對古今名家的畫作了解研究從來不曾中斷,工作之余,自己在繪畫之路上摸索。
再加家中老母忽得重病,隨之其老父親得病離開人世等一連串家事變故,使他對生活、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加之平時對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專研,多年來也便積累下自己對人生的獨到看法,如此上探遠古陶石紋飾造型,下覽宋、元、明、清諸家畫跡,并專研透徹,力求至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得而取其意、寫其形、傳其神。
畫風也從北宗畫家畫風轉到了南宗文人畫風,原本對古陶的器型、線條、圖案的熱愛,不由自主筆下將古陶美的潛意識融進了山水畫中。現今倪林海先生為上海市朱家角古鎮“延藝堂”的堂主。“延藝堂”是非官方的博物館,館內收藏之物價值最少十幾個億。
“延藝堂”創建時的定位以及后續的運行,剛好與當地官方藝術館形成互補。對于一個民族,文化是自身人文思想和習俗的根本載體,保護、傳承和發展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
傳承和發展文化藝術是一代代文化人的辛勤之路。倪林海的“延藝堂”正是這樣一步步走來,多年的日積月累,他的館內收藏了陶瓷、石雕泥塑、竹木牙雕、宜興紫砂、緙絲刺繡等數十類傳統工藝美術品種。
(人物鏈接:二)(中國著名青年畫家倪林海故事延伸閱讀)
東海之濱,長三角南緣,古越國鄞地,在八百里海岸中,有山“形似伏象”,名象山。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立 “象山縣”,廣德二年隸屬明州,即現在寧波市。
1977年 5月,象山山腳下的一戶農家,一對夫婦有了兩個女孩后,迎接到了第三個孩子的出生,他就是倪林海。70年代的中國的農村還是比較落后的,尤其是在山里的農家,交通不方便,觀念陳舊,信息不靈,小山村的老百姓才剛過上溫飽的生活。作為農民,就覺得兒子是將來的頂梁柱,是位下地的主力,干活的好幫手。但這對夫婦也夢想孩子好好學習,將來書包翻身,成為一位先生。
作為家中的老幺,童年是跟著兩位姐姐的,也是姐姐帶著他玩,到山上去割草,跟著姐姐在山里玩。
小山村,村尾到村頭有很長的一段路,路的兩邊星羅棋布安置著灰墻農家房子,高高低低也就二十來戶人家,小路彎彎曲曲,在路旁邊有一條小溪。下雨時,溪水潺潺,夏天可以下去抓魚,秋天可以釣蝦,冬天小溪安靜了,整個小山村時不時會披上一件雪白的衣裳,遠處山頂上的松柏高高聳立,近處溪邊的石頭靜臥著,小山村四季的景致分明。山中的樹木枯榮,草蟲鳥鳴,這些天然的景致,深深印入畫家的童年的,家鄉的山、水、海是畫,自己就是在一幅動態的的山水畫中幾筆。
直到有一天,看到本家的一位叔叔放在桌子上寫的楷書,還有旁邊擱置的硯臺,筆墨,驚呆了,想不到叔叔用黑色的墨水寫出與書上一樣美的字了。從此就對墨、對水、對筆、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時不時到叔叔家,看他練字。
有一次,趁著叔叔離開的一會,自己偷偷爬上小矮凳,像模像樣地寫起來了。寫得開心得意連作業也忘記做了,無意中一抬頭,嚇得從小矮凳上差點摔下來,叔叔來了也不知道,但見叔叔沒有責怪,反而笑著看著。小林海卻嚇得一溜煙跑出叔叔家。
回到家的屋檐下,還氣喘喘噓噓的,大姐姐看到他這個模樣,連忙抱住他,拍拍背,問,咋了?9歲的林海看著大姐,只是搖頭。沒過幾天,難得看到父親在堂屋里。但見父親沉重臉問:前幾天,你自己做了什么錯事沒有?你說!
林海想到了學校里同學們嘲笑的場景,林海在學校里,不小心說出,自己也會寫毛筆字,而且與書上的字差不多好,使得同學們嘲笑他“吹牛”,吹牛的同學,自然沒有人喜歡,林海覺得這件事也沒有啥,因為他原本就是不大愿意與他們一起玩。就喜歡一個人拿著竹條,在草地上畫些小動物,或是在墻角落下的石灰塊在水泥場上畫山的景色,有時候把手中的鉛筆,拿成叔叔寫字的模樣,懸空比劃著,同學們在后面悉悉索索指點,林海不予理睬。這不可能啊,他覺得這事也不是錯事,難道那天在叔叔家,用了他的紙、筆?
這時候,屋外的亮光處,一個個大大的影子壓過來,是叔叔。他笑著走過說:哥,小孩子喜歡寫字,他寫得不錯,有天賦。你不要責備他,讓他練字吧。
“不——行!我們家窮,哪有錢給他買這些玩意,這寫字是玩,不是正事兒,得讓他好好讀書,學點正事!”父親嚴厲地打斷了叔叔的話。
林海明白了,原來自己在叔叔家偷偷寫字的事情被父親知道了。叔叔覺得我可以學,可是——
作為倪家的后代,倪林海偏偏喜歡上這沒有多大用處的畫畫寫字,讓實在的農民父母有些失望。
林海因為父母的不允許,自也覺得這寫字畫畫沒有多大出息,所以不敢有多大的想法,只好認真上學,跟著兩位姐姐上山割草,砍柴,或是跟著父母到田間干一些農話。但是每每上山,看到一片竹林、巖石山崖、樹林中的小鳥,山澗溪水,在山頂回望村落,就是覺得很美,想畫下來,用筆畫出來。于是開始慢慢把零花錢攢下來,買紙,買畫譜。
有時候在上課的時候,實在覺得無聊,在課本的角角落落涂滿了畫。在自己的課本上涂鴉倒也沒有啥,還忘乎所以涂鴉到作業本上了,不過小學里的老師們還是喜歡這位愛畫畫的學生的。
上初中的時候,遇到一位數學老師,年輕的女教師看到林海的畫,讓她的丈夫找了一位縣里的繪畫老師,叫薛老師。老師一看他的畫,覺得有天分,但是很多地方不得要領,畫的手法不對了,于是從頭來過。后來在縣里讀高中,時常在圖書館、書店留戀。這段時間,讀了大量的書籍,看了大量名畫家的作品,了解了中國的繪畫史,也慢慢了解了世界繪畫史。
山里長大的孩子,打小心中有山的偉岸。同時,象山縣沿海,林海家與海也不遠,海的遼闊、海的胸懷也時時撞擊著未來畫家的心胸,海風海水洗禮著。接受這傳統教育與禮儀出來農家孩子,家鄉的大自然就是他的啟蒙老師,不斷受到啟發,不斷得有繪畫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