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 · 甘露巖寺
造化自無心,光陰鑿壁痕。
千姿還百態,深壑巨巖珍。
陡峭危崖立,丹霞古貌真。
煌煌超俗界,寂寂遠凡塵。
穴頂流珠引,人名甘露巖。
左鐘和右鼓,蘭若出云間。
楠柱深錐地,一丫四木橫。
上巖為瓦頂,重閣疊樓成。
倒“品”謀奇構,名師勝魯班。
神工憑鬼斧,巧置寺倚山。
湖水明梵凈,野峰排作屏。
傳音鐘磬遠,香客四方驚。
? ? ? ? 福建省泰寧縣境內大金湖西岸的甘露巖寺,始建于宋紹興十六年(公元1146年),距今已有850多年。泰寧寺院多在巖穴,巖穴頂有水流下,故寺被稱為甘露寺,甘露寺也叫甘露巖。又當地人稱巖寺為巖,甘露巖寺隱藏于赤石深壑之中,左邊一塊紅色巖石象一口碩大無比的“鐘”,右邊那塊像一面獨步天下的巨“鼓”;甘露巖寺便在這鐘鼓石之間,所以有這么個說法叫“右鼓左鐘,廟(妙)在其中”,以這來形容其地理位置。巖穴高80多米,深和上部寬約有30多米,但下部寬只有10多米,呈倒三角形。古人把這地理上劣勢變為建筑上的優勢,采取“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獨特結構建筑,即一根粗大的柱子落地,撐托起了四幢重樓疊閣。
? ? ? ? 傳說以前這廟很小,供奉著送子觀音,香火很旺。北宋時葉祖洽的母親特地從城里趕來求子,并許愿道:“如果生了兒子,一定重修這座寺廟,巖有多大,廟蓋多大”。后來果然得子,取名葉祖洽,還高中狀元。
? ? ? 為償還母親的夙愿,葉狀元調集天下建筑高手來此建廟。然而,由于這里地勢險峻,廟無法建成、一直蓋不起來。皇帝派來的建筑師也發愁。有一天,一個名叫周斫頭的建筑師看見一壯漢扛著一根又粗又直的大圓木,平穩地放在抬木頭用的“Y”形鐵叉之間,正在樹蔭下休息。他頓受啟發,當眾宣布:“明日開工,不得有誤!”弄得其他人都莫名其妙。葉家主事聞訊,忙問設計方案,周斫頭便投其所好地說道:“府上狀元姓葉,一木四橫;這巖下窄上寬,呈倒過來的‘品’字,意為當朝一品官啊!就這樣建”。葉家老少聽了,無不歡喜,還提議把這柱叫“狀元柱”或“如意柱”。所以,這廟的香火更旺了,人們來求子,還都愛抱一抱狀元柱,便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 ? ? ? 福建泰寧古鎮尚書第為明代天啟年間兵部尚書李春燁私宅。明天啟六年下半年,李春燁升為兵部尚書,并協理京營戎政。天啟七年七八月間,李春燁晉爵為少保兼太子太師,準其回家奉母。明天啟帝特囑大學士張瑞圖代皇上書"孝恬"二字贈與李春燁。天啟七年八月,熹宗去世,崇禎即位即開始處理閹黨群兇。明崇禎三年(1630年),李春燁被認為是閹黨同伙,但被列為第五等寬大處理行列,即論徙但恩準交款而不必去流徙處。但與其一生至孝使人感憐當然也有關。“孝、德、福”可以說是他一生寫照。明崇禎十年,李春燁去逝,享年66歲。
? ? ? ? 李春燁的父親李純行是個商人,縣志說他是個"善人",時常救濟一些有困難的人。后來他父親浪跡江湖,不知所終。李春燁從小便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艱苦,在舅舅親自教育下逐漸成人成材。
? ? ? ? 他的人生之路,與"6"結緣,以10年為一臺階: 16歲中秀才,36歲中舉人,46歲中進士,56歲隱退,66歲病逝。李春燁從46歲中進士到辭官隱退,生前有"大起大落十年間"之說,后人用"大器晚成,青云直上,急流勇退"來概括他的一生。然而李春燁留給我們的卻是他死后的"大忠大奸難評說"。
? ? ? ? 李春燁所處的年代是中國明朝后期政治最腐朽、最黑暗的"宦官專權"時代。大太監魏忠賢排除異己,大肆屠殺東林黨人。而李春燁卻飛黃騰達,加官進爵,官至"兵部尚書兼太子太師"。后人難免會對李春燁是否與大太監魏忠賢有染產生懷疑,甚至產生對李春燁一生評價的偏頗。
? ? ? ? 李春燁的一生,在《明史》、《泰寧縣志》中有關他的記載很少,三言兩語一筆帶過,忠奸孰屬、功過是非很難評說。難道他留給我們的僅僅是除了出生年卒外,就是一連串的官職嗎?那么他的是非功過在哪呢?《明史》、《泰寧縣志》都沒記載。但事實歸事實,李春燁留給泰寧人民的只是一幢氣勢恢宏的尚書府第及一座占地面積達1040平方米的尚書古墓。
五律 · 訪泰寧古鎮尚書第感吟
一品輝煌第,華堂氣象宏。
禮門梁畫艷,義路石苔輕。
世事夢中息,浮生煙里榮。
終身弘孝德,福報老歸耕。
游泰寧古城
一條古街,幾條巷子
曾經,擠滿了
滿腹經綸的進士、舉人、秀才
當然,還有狀元的高頭大馬
和熱熱鬧鬧的開路儀仗
有老人說,是巷口的那口井
滋養了尚書第、進士巷、九舉巷……
滋養了這一群古宅子,和
古宅里的讀書人,從而
滋養出了古泰寧昔日的輝煌
走在泰寧古城,仿佛
就會沉浸到歷史的歲月中去
街上擦肩而過的,不論
土著還是游客,迷迷糊糊的我
總覺得,他們一個個都像是飽學的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