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間,已然告別孩提十余年了。走過了母親的更年期,每當不聽話挨打挨罵的時候,內心無數遍埋怨更年期的女人真可怕,像火藥一樣,別去點火,不然自討沒趣。
兒時,六七歲,鄰居家同齡的伙伴,一起聚在老房子的房檐下,有模有樣地扮起過家家。小欽經常會帶著自己的芭比娃娃,穿著自己做的衣服,來我們家。
我當爸,她當媽,小黃(家養的土狗)做我們的管家,芭比娃娃當我們的寶寶。去后院的樹下,尋找碎的瓦片,那是人家屋頂換下來的咧掉的房頂瓦片。突然想起一句老話:“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想想就發現,自己從小就是欠打的娃,否則樓頂的瓦片肯定承受不了暴風雨的襲擊。
那只娃娃身高不超過一個巴掌,寬不超過兩個并列手指,頭發稀稀疏疏,肉色塑料制造的身體,一不小心就容易被按壓變形。那胳膊,容易掉,所以換衣服的時候,要小心翼翼,不然就做些簡單的抹胸裙。
雨天要經過的排水溝里,長著各種植物,拿來當菜剛好,一個家,要是沒有食物,那要如何生存呢?開著鵝黃色的秋菊,蔥綠的車前子,有零星的太陽花,還有很多不知名的小花小草。其中有種植物很神奇,圓鼓鼓的像一顆顆圓潤的佛珠,里面是有顏色的漿液,一般是深紫色的。
我和小欽一起摘好了菜,在簡陋的露天院子里搭起瓦片灶。小黃繞著自己的尾巴,轉圈圈,可就是咬不到,逗得我們兩個笑的前俯后仰。就像家里爸爸媽媽做飯那樣子,炒菜,吃飯,娛樂。似乎再現了家里生活的場景,我們兩人玩的不亦樂乎。
不知道,現在的孩子還會和我們那樣玩過家家么?
過家家,是一種模仿類的游戲,在如今的心理治療中,游戲也是種治療心理困擾的好辦法,尤其適用于兒童。在過家家游戲中,可以重現家庭的生活模式,包括成員們間的互動和日常活動等,間接地滿足內心對家庭的向往和期待。誰說游戲不能療傷呢?會想象,也是種無人能敵的超能力。
可惜了,現在的我們,都各奔東西了,好幾年沒有聯系。想必她應該過上了真正的小家庭生活了吧?而我,還在人間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