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先生,衣缽顧準,乃鉆研中國古詩詞的大家學(xué)者。她的研習(xí)范圍極廣,從古之詩經(jīng)至清之詩詞,基本網(wǎng)盡了中國傳統(tǒng)韻文的內(nèi)容。
這本書講清詞,以先生在新加坡國大中文系《韻文選讀》講稿為藍本編撰而成。對于清詞我了解不多,大約似我們這樣的詩詞門外漢,讀詩則為唐詩,讀詞則為宋詞,恍若一種錯覺,以為除宋之外,哪里還有更好的妙詞?詞就是宋詞。
這當然是不對的。當然也有例外,因為有清一代,納蘭性德的詞似乎并不容易錯過。在我貧瘠的知識中,若要說對清詞還有些許印象,都是納蘭性德之功。然而本書并未包含,對此,葉先生在書中序言也表達過遺憾。
休提這些閑話,我以為還是摘錄筆記更重要。
第一講 清詞的復(fù)興
葉先生認為清詞在文學(xué)歷史上,是詞這種文學(xué)體式的復(fù)興時代。蓋因為宋之后的元明,流行的是散曲、雜劇和傳奇。
葉先生云:
詞要曲折深隱才是美,而曲子則要寫得淺白流暢才是美。詞要有言外之意,而曲則是說到哪里就是哪里,不需要有言外之意的聯(lián)想。
元明是曲盛行的時代,即使有些文人也寫詞,卻受到曲這種文學(xué)風格的影響,因而同樣追求的是明白曉暢,故“失去了詞的深隱曲折言外之意的美學(xué)標準”。那為何到了清朝又回歸了詞風格的正溯呢?蓋因為漢人被異族征伐飽嘗了破國亡家的沉痛。在異族人的高壓下,許多文字與情緒是不能直抒胸襟的,而那種亡痛的悲哀與沉郁,也擴大了詞的內(nèi)涵,增加了詞的重量。
第二講 李雯
恕我孤陋寡聞,我并不曾聽聞過李雯其名。書中說李雯乃江南華亭即今上海人。華亭在古時有一個別名叫云間。他與陳子龍、宋徵輿齊名,號稱“云間三子”。明敗亡時,李雯淪陷在北京,無奈之下投了清。為了活命骨頭軟了,但內(nèi)心是痛苦的,自己內(nèi)心的道德也不容忍自己,故而在順治四年就郁郁而終。
葉先生講詞,并不一味分析詞章,單純就文本去講,而是要講史,畢竟一個人的寫作,若是有感情而發(fā),定然與他的遭遇,當下的歷史背景是有關(guān)的。所以文學(xué)與史學(xué)并不能徹底割裂開。當然,一些千古文章超越了歷史界限,此又另當別論。即使如此,適度了解作品的產(chǎn)生背景,始終更容易讓讀者引起共鳴。例如陶淵明的《飲酒》,就得結(jié)合魏晉風度與陶淵明個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風骨結(jié)合起來看。蘇東坡的《水調(diào)歌頭 中秋》,若不了解蘇軾蘇轍兩兄弟篤深的感情,以及蘇東坡本人坎坷的仕途,理解詞的況味始終就會隔一層。
書中選入的《風流子》,就是李雯降清后在國破家滅與屈辱投敵的悲痛沉郁中寫就的。
大師們講詩詞,大約因其學(xué)術(shù)素養(yǎng)的深厚與廣博,常常會放開了講,旁征博引,不會局限于一隅,讀來就別有滋味。例如葉先生在講解《風流子》的第一句“誰教春去也?”就衍生出好大一篇文章。她寫道:
我曾說過凡是用這種疑問句子表示的,常常是一種悔恨、不平,要試問人間為什么有這么多不幸、困惑。有一位在麻省理工學(xué)院教書而舊學(xué)修養(yǎng)很好的物理學(xué)教授黃克蓀,他曾翻譯有波斯詩人奧馬.海亞姆的《魯拜集》,其中有這樣的詩句:“搔首蒼茫欲問天,天垂日月寂無言。海濤悲涌深藍色,不答凡夫問太玄。”他說我搔首蒼茫欲問天,人間有這么多悲苦、戰(zhàn)亂、不平,而天上懸掛有太陽、月亮,但是太陽、月亮并不能回答我這些困惑的疑問。既然天上的日月不能回答我的問題,那么我低頭看看海水洶涌的波濤,這深湛的藍色波浪也不能解答我的疑惑。這首詩和中國屈原的《天問》向蒼天提出許多的問題有相似之處。也和秦觀的兩句詩“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有異曲同工之妙。
講詩就需得這樣放開了講,從詩意詩境去欣賞,從文字的趣味去品嘗,也要從文字的淵源去追溯。不是賣弄學(xué)問,而是讓詩評變得更有趣味更加雋永,意味深長。
詞與曲不同,詩與詞也大相徑庭,書中評道:
中國的小詞是一個很微妙的文學(xué)體式,它不像詩那么顯意識地明說:“國破山河在”,我們一看當然就知道它的意思了,甚至連“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一看就都明白這個意思了。到了晚唐李商隱的時候?qū)懗鰜硐瘛跺\瑟》“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樣難以確釋的詩。李商隱詩的多義性,這是中國詩歌的一種演進,從那么現(xiàn)實、那么具象的敘寫演進到了如此抽象的、象喻的傳達。
葉嘉瑩認為“李商隱是中國詩人里邊最有詞人美感特質(zhì)的一個詩人”。這是作者在以詞為核心評價詩,正如之前以詞為核心評價曲一般。
欣賞中國古詩詞,第一層淺顯的讀法,是欣賞文字的美以及如音樂般的韻律,第二層深入的讀法,則是欣賞詩詞的境界,企圖去尋找那種不可言說之美,第三層的最高境界,則是要從文化的傳統(tǒng),去讀出詩詞的言外之意。例如葉嘉瑩先生評“回頭處、猶是昔日池塘”,就分析詞人為何要說是池塘?是為了押韻嗎?葉先生認為不是:
不是的。因為他是寫送春,而春天我們寫到楊柳——楊柳是最能夠代表春天的,而楊柳生長的地方常常都是在水邊,這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一個習(xí)慣;因為楊柳的長條披拂在水邊上是最美麗的、最動人的。你們不是念過了周邦彥的《蘭陵王》:“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這個景象是在哪里呢?是在隋堤上,是在水邊的岸上;是拂水飄綿,是在水邊上飄拂的。楊柳是春天的代表,楊柳是種在池塘邊的。
這里解釋了“池塘”即寓意著楊柳,而楊柳是春天的代表,這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是“池塘”,包括后面的“留下長楊紫陌”中的“紫陌”,并非指的是寬闊的道路,而是指京城的道路。書中寫道:
唐朝的劉禹錫寫過一首《看花》的詩,他第一句說的就是“紫陌紅塵拂面來”。紫陌紅塵他寫的是哪兒?劉禹錫是唐朝人,他寫的是長安。“長楊”,任何地方高大的柳樹都可以叫做長楊,可是你要知道中國文化,中國有這樣長久的歷史,很多事物間都有牽連,都可引起人豐富的聯(lián)想。在漢朝有一位和班固并稱的文學(xué)家揚雄,他寫過一篇賦,叫《長楊賦》。這篇賦是寫什么呢?《長楊賦》寫的不是柳樹,“長楊”原來是當時漢朝一個宮殿的名字,“長楊宮”。……“長楊”有一個聯(lián)想是漢朝的長楊宮,“紫陌”也有一個聯(lián)想,是都城的馬路。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們自己的民族,我們自己國都中的馬路,現(xiàn)在誰在上面車馬奔馳呢?那是敵人啊!是滿清人啊!
這樣讀詞真正是深沉雋永啊。倘若不知道這些文化,這幾句詞不過是常規(guī)的景色描寫,一旦與文化接軌,這些景色就成了內(nèi)心情感的一種寄托,也是文化的一種符號,那種“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涼味道瞬間就迸發(fā)出來了。倘若是同時代人對詞的閱讀,有此相同悲涼,詞的況味不就正好擊中他們的內(nèi)心了嗎?這種解讀并非學(xué)究似的一位考據(jù),而是用文化用內(nèi)心去貼近詞,貼近詞人。可以說,是一種視為知音的閱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是如此啊!
第三講 吳偉業(yè)
吳偉業(yè),字駿公,號梅村,在有清一代,以詩名著稱,膾炙人口的《圓圓曲》就是梅村的名篇。葉先生認為:“吳偉業(yè)是另外一個經(jīng)過了明清之際國破家亡、易代鼎革的作者。”吳梅村的才華天賦極高,但與李雯、王夫之的風格卻不相同。
為何吳偉業(yè)的風格會不同呢?葉先生告誡說:“你們要把歷史跟文學(xué)都當做有生命的東西來看,不要只把它們看成是書本上死死板板的文字。”誠哉斯言,真是大師才能講出的箴言啊。若我年少時,能得如此大師之春風化雨,可能造就會截然不同。因為她不是死板的教學(xué),是把文學(xué)尤其是詩詞韻文弄通透了,而且橫向地把各種問題,東西方比較文學(xué),縱向地把中國古文韻文歷史都通曉了,并提煉成自己的體系后,再反哺給學(xué)生的經(jīng)驗心得。
接下來的部分,葉先生就是在講史了,講的吳偉業(yè)的生平,尤其濃墨重彩地介紹了他弱冠之年即以會試第一殿試第二得崇禎皇帝的圣評:“正大博雅,足式詭靡”,并親自讓吳偉業(yè)回故鄉(xiāng)完婚,特賜金蓮寶燭與冠帶。正可謂冠蓋滿京華,斯人獨風流。明亡后,吳偉業(yè)十年不出仕,卻被居不同心思之人推薦給清朝廷。吳本拒此請,卻怕老父老母飛來橫禍,無奈仕清。后借伯母張氏去世,因伯父無子,而過繼給伯父為嗣子,從而得以尋找到受制的籍口告假返鄉(xiāng),從此不再出仕。
閱讀吳偉業(yè)的詩詞,就得了解他的生平,如此才能讀出其中蘊含的深意。
葉先生評論李雯、陳子龍的詞乃小令,這類詞篇幅往往短小,所寫題材也多為傷春美女之類,這是衣缽《花間詞》的傳統(tǒng)。蘇東坡以及辛棄疾等人改革了《花間詞》的傳統(tǒng),變成了詩人的詞,在詞中抒寫了自己的思想、志意、懷抱等。可以說,這種豪邁派的詞格局變得更開闊,是為長調(diào)。如東坡、稼軒等人,寫這樣的詞時往往用了詩的眼光及手段寫詞,因此把自己的學(xué)問、思想都融入到詞中,這也導(dǎo)致了這一派的詞常常蘊含諸多典故。若是不知這些典故,就無法體會更深層的含義,甚至?xí)形锻老炛小@缱x吳偉業(yè)這首《賀新郎 病中有感》,若無葉嘉瑩先生的點評,我們或許能讀到他的郁結(jié),他的悲苦,但如不知道他用到的典故,詞的意味至少損失了一半。
賀新郎 病中有感
萬事催華發(fā)!論龔生、天年竟夭,高名難沒。吾病難將醫(yī)藥治,耿耿胸中熱血。待灑向、西風殘月。剖卻心肝今置地,問華佗解我腸千結(jié)。追往恨,倍凄咽。
故人慷慨多奇節(jié)。為當年、沉吟不斷,草間偷活。艾灸眉頭瓜噴鼻,今日須難決絕。早患苦、重來千疊。脫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錢不值何須說!人世事,幾完缺?
例如詞中的“論龔生,天年竟夭,高名難沒”說的就是漢朝的龔勝。葉先生寫道:
在漢朝王莽篡位時,龔勝跟他的朋友邴漢相約不仕新朝,辭官歸去。當王莽正式篡立后,史書記載:“莽既篡奪,遣使者拜勝為講學(xué)祭酒。”……這里吳偉業(yè)用典用得很妙,因為吳偉業(yè)本人被推薦仕清后,他的官銜也是國子監(jiān)祭酒,……吳偉業(yè)真是有學(xué)問,用的典非常恰當,他有很多話不能說,他不能在詞里說我不愿意仕清,所以他用了很多典故。
下半首的“艾灸眉頭瓜噴鼻”也是一個典故。《隋書》記載,有一人名麥鐵杖,“遼東之役,請為前鋒,顧謂醫(yī)者吳景賢曰:‘大丈夫性命自有所在,豈能艾炷炙額,瓜蒂噴鼻、治黃不差,而臥死兒女手中乎?’”
第四講 陳維崧
陳維崧的父輩與李雯諸人算是同輩,其父陳慧貞乃明末復(fù)社重要成語,與當時桐城的方以智、商丘的侯方域與如皋的冒襄并稱明末四公子。陳慧貞在明末時就因攻擊宦官而入獄,后僥幸被釋放,最后在南明滅亡后隱居不仕,于順治十三年病死。所以陳維崧也是經(jīng)歷了從繁華富貴到家道中落的歷程。
葉嘉瑩先生認為陳維崧的詞“氣魄大,筆力遒,可惜微欠沉郁”。這一段對文風的評價是從人生哲學(xué)的角度來看待的:
古人說:“豐茲吝彼,理詎能雙?”你這一邊的東西得到的豐富了,一個人的才也各有所偏。因為陳維崧的風格是勁大、力遒,所以他就比較不能夠沉郁,他噴發(fā)的力量太大了,所以沉淀的分量就不夠,你不能要求一股水又噴射又沉淀。這就像我們剛才所說的對一個朝代或一件事情,或是一個人,都要從多方面來看,才能夠看得周全。以前我們講過的李雯、吳偉業(yè)他們的詞是有很多幽微曲折的地方,所以我們要慢慢地講。現(xiàn)在到了陳維崧,我們可以講快一點,以氣勝的詞它是滔滔滾滾、洋洋灑灑,你一念就會被它打動了。
陳維崧的小令也能寫得雄偉有氣勢,這是不容易的,例如:
點絳唇
晴髻離離,太行山勢如蝌蚪。稗花盈畝,一寸霜皮厚。
趙魏燕韓,歷歷堪回首。悲風吼,臨洺驛口,黃葉中原走。
在陳維崧自己編的《今詞苑 . 序》中說:“蓋天之生才不盡,文章之體格亦不盡。”所以他的小令能做到如此雄渾,也是有意為之,拓寬了詞的境界與規(guī)習(xí)。換言之,他講究的是氣勢,然后筆隨氣勢而走,如張旭之狂草,行筆之時,并不受詞令的約束,汪洋恣肆。我喜歡這首小令的最后一句“黃葉中原走”。葉嘉瑩解釋詞句說:“黃葉就是落葉,落葉被風吹得滿地回旋。這表示什么呢?這首表示我們中國大地上盛衰興亡的戰(zhàn)亂歷來都不斷,所以他用黃葉中原走的形象,形容國家動蕩。”
第五講 朱彝尊
這一講尤其精彩,或許也是因為朱彝尊的詞寫得太妙,觸發(fā)了葉嘉瑩先生自己的詩情。朱彝尊是浙西詩派的代表,生于明思宗崇禎二年,少逢喪亂,清人入關(guān)后,他未參加清朝的考試。至康熙中才應(yīng)博學(xué)鴻詞科,作了翰林院的檢討,負責為皇帝寫起居注,還充當日講官。朱彝尊學(xué)問很高,所謂“淹貫經(jīng)史,出入百家”。他的詞風格多異,書中介紹的卻是他的一首愛情詞。
朱彝尊寫的許多愛情詞講的其實都是自身感受,是他和他小姨之間的愛情。由于這段愛情不合乎倫理道德的事,因此這些愛情詞寫得非常隱曲、非常的委婉。
葉先生選講的這首詞為《桂殿秋》: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書中提及:“丁紹儀說朱彝尊的這首詞寫得好,因為他寫得很朦朧,許多情意都沒有明說。”葉先生又認為這首詞之所以好,關(guān)鍵還是這兩句“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寫得好,她從文學(xué)批評的角度講,認為這兩句“蘊含了許多言外的潛能”。例如詞中的“ 共眠”二字給人一種暗示,使人想到同床共枕,真正愛情的事實。然后在句子后面寫的卻是“聽秋雨”。說明他們沒有睡覺,而是不能成眠。這中間有一個非常微妙的相反的轉(zhuǎn)折,也是作者很幽微的隱意。
仔細想一想,這二句的意境很美,又有一種淡淡的憂傷。
其后諸講,除《第六講 張惠言》因有專門篇章介紹,我也會有專門的讀書筆記記載,其余內(nèi)容葉先生講得快,我讀得也快,就沒有再做筆記了。這里就列出各講的標題,算是對這篇筆記的一個收尾。
- 第六講 張惠言
- 第七講 蔣春霖
- 第八講 王鵬運
- 第九講 鄭文焯
- 第十講 朱祖謀
- 第十一講 況周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