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形,是可以觀察到的,我動彼應,我動一動,看你怎么回應;你動一動,看我怎么回應,相互試探,相互觀察。比如我們熟悉的“火力偵察”,就是先給你打一梭子,看你暴露出什么“形”來。
所以,“形”,是在戰前?!皠荨?,則是在戰斗中。
古代真正善于作戰的人,先規劃自己,讓自己成為不可戰勝的,然后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時機。不可戰勝,在于你自個兒,能否戰勝敵人,在于對方有沒有給你可勝之機。所以說,善戰者,能夠做到自己不被敵人戰勝,卻做不到敵人一定會被我戰勝。
勝利可以預見,但如果條件不具備,是不可以強為。
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別人。先管好自己,再觀察別人。敵人如果無懈可擊,我們是沒辦法取勝的。
不可勝,不可強求,怎么辦呢?
首先是不辦。很多人,敗就敗在不知道事情可以不辦。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辦不到的事,就不要強求
不能取勝,就不要出戰。抓緊練自己。
很多人接受不了這一點,認為這是不作為,必須要有所作為,自己才心安。這是一種“戰略焦慮癥”,忘了“作為”的代價、損失和風險。事實上不出手并非不作為,而是積累自己、等待時機
第二個策略,就是等待。
等什么呢?一是等形勝,積累自己;二是等勢勝,等對方失誤。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不可勝者,守也。
觀察對方的軍形,發現沒有可勝之機,那我就把自己的軍形藏起來,守起來,也不要讓對方找到破綻。
可勝者,攻也。
敵人有可勝之形,則當出而攻之
守則不足,攻則有余。
守則不足,知道自己力有不足,就守。要力量多大才攻呢?一定要“有余”才攻。光力量夠了還不行,一定要有余,要留有余地,要多留余地,要有壓倒性的優勢才攻。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
所以善守的人,如藏于九地之下,守得敵人一點都不知道。善攻的人,一攻起來,雷霆萬頃,覆天蓋地,讓人根本沒有反應的機會和還手之力。
守,能保全自己。攻,能獲得全勝。
全勝的全,不光是要保全自己,也要保全城池物資,甚至還要保全敵人。
千萬別以為“守”是保守的,是不進取的。
守,本身就是勝的積累,而且是加速積累!
守,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積累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人人都看得出來的勝,你也看出來,那不算本事。
沒發生的,沒顯現出來的,你能洞察到,那才是本事。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你打贏了,全天下都說精彩,那不算“善之善者也”。
比如你用一萬人擊敗了敵軍二十萬人,那必然天下聞名,全天下人都說你厲害,兩千年后史書上還寫著你的案例。你若用二十萬人吃掉了敵軍一萬人,沒人會記你一筆。但是,一萬人擊敗二十萬人是小概率事件。
我們要特別警惕那種“戰勝而天下曰善”的精彩案例,自以為可以復制,結果你一上手卻復制不了!
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能舉起一根毫毛不能算力氣大,看得見太陽、月亮不能算視力好,聽得見打雷不能說你耳朵靈。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真正善于作戰的人,都是戰勝了容易戰勝的敵人,甚至是戰勝了已經失敗的敵人。
勝已敗者也!這句話要再強調一遍。真正的善戰者,不是把敵人打敗,而是看見敵人已經敗了,他才開打!
所以,真正善戰的都不是“名將”
真正善戰的人呢,他準備充分,按部就班,一點差錯都沒有。
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這句話很本質!善戰者沒有什么智名,沒人說他太聰明了,也沒有什么勇功,沒人說他太勇敢了
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
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兩軍對峙,你要先管好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當然,對方也懂兵法,也曉得立于不敗之地。這就看誰先失誤,如果雙方都不失誤,就一直熬下去,看誰的糧草多。一旦對方露出破綻,有隙可乘,就要猛撲過去,一擊制勝。
敵人失誤的時候,你不要錯過。敵人不失誤呢,當然也不是干等著,就想辦法勾引他失誤。
所有的詭詐,都是為了調動敵人,不是自己的基本面。
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
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先獲得勝利地位,獲得取勝條件之后,才投入戰斗。而打敗仗的軍隊,總是沖上去就打,企圖在戰斗中捕捉機會僥幸獲勝。
>> 弱者怎么能有壓倒性優勢?
就是形成局部優勢,所謂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修道保法”
李筌注解說:“以順討逆,不伐無罪之國,軍至,勿擄掠,不伐樹木、污井;所過山川、城社、陵祠,必滌而除之,不習亡國之事,謂之道法也。軍嚴肅,有死無犯,賞罰信義,立將若此者,能勝敵之敗政也。”
修道保法,能為勝敗之政。這里的政,是政治的政,勝政勝敗政
“道”,是戰爭的正義性,“法”,是軍紀嚴明、秋毫無犯
這里的“度”“量”“數”“稱”,就是第一篇《計篇》里的敵我實力計算比較了。
地生度”,看看我的國土多大,人口多少,糧食產量多少,稅收多少,各種資源如何,敵人又如何。
“度生量”,“量”,是測量,是衡量。
“量生數”,測量,就測出數來,我這么大國土,這么多戶口,產這么多糧食,能養多少兵,如果打起來,能支持多久,敵方又如何。
“數生稱”,把敵我雙方的數拿來比一比。
“稱生勝”,一比較,就知道勝敗了。誰的數大,誰的勝算就大。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雙方差距多大呢,就像鎰和銖差距一樣大。鎰和銖,都是重量單位,二十兩為一鎰,二十四銖為一兩,所以一鎰等于480銖,480∶1,銖怎么打得過鎰呢?
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所以勝利者指揮軍隊打仗,就像在千仞高的山上把一個堰塞湖炸了水沖下來,誰擋得?。?/p>
八尺曰仞,千仞就是八千尺。千仞之谷,深不可測,只有我自己知道有多深,別人不知道,這就是軍形,“藏于九地之下”,別人看不見。
等到我決堤而下之,動于九天之上,兵形象水,出其不意,避實擊虛,勢不可當。
所以到了《形篇》最后,孫子又講回了基本面:國家實力、政治進步、法制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