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金財神廟,建筑風格罕見,全世界僅此一處。唯有日本天壽閣與其類似。
什么是民俗呢?不過是沁到骨子里的習慣罷了!
因一些原因,與上海來的醫療專家黃先生同游家鄉,黃先生,國內國外,走過諸多地方,見識不可謂不廣。然則來到這小城,仍然流連此地風景。興致勃勃聽著我們對小城的介紹。
然而,在古廟里,望著興致勃勃的先生,我腦海里卻突然冒出了這樣一句話: 什么是民俗呢?不過是沁到骨子里的習慣罷了!
很多時候,離了家,去了任何一個不熟悉的地方,都會有可能為當地的風土人情所打動,覺得,這地方人過得多有詩意,多讓人向往??!
比如,少數民族的篝火晚會歌會;比如,偶爾聽到的山歌。
然而,民俗的擁有者,卻不一定會以此為驕傲。對他們來說,這是他們吃飯喝水生存的方式,幾千年的摸索,不適合生存的都被抹去了,只留下適合民族生存的東西。這就像鋪設青石板路最初目的是為了走,誰會對著天天走過的青石板路發呆思考民俗呢?
最熱愛,最崇敬民俗的,恰恰是不擁有這種民俗的人。也許,人有獵奇心理,總想活得與眾不同些。所以不停的出發,尋找各種不曾見過的人生,尋找不同的生活方式。
但是,尋可以,愛也可以。千萬不要流連忘返,就此停步于某地。因為,當某地風俗也沁入你骨子里的時候,你又會開始厭倦它的平淡。因為,生活的真相,除了詩意,還有塵土!
黃先生說想在這里安度退休之后的年華,我只是笑笑,當然他也只是說說,小城雖美,但不可太近。也許,只有不是民俗擁有者,才會保持長久的興趣。
若愛民俗,敬而遠之,敬而觀之。如是,偶爾遇見,欣喜莫名。
PS:我所談的,不是學者對民俗的看法,學者是用研究的態度;我所談的,是普通人對民俗的看法,更多是新鮮態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