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學院“夢想賦能班”的第一課第3周作業(yè)。
我將以上述最后一本《做出好決定》書中提到的錨定效應和理性決策 6步法第2、3步“確定和評估決策標準”為例,試圖闡釋自己比較4本書涉及相同話題時在內容的完整全面性、理解難易性上的差異,敬請過路方家批評指正。
我還特意在圖上方標了序號,并按照出書時間的先后順序把它們作了排列,我認為這樣的審視角度很有趣。
1
《決策與判斷》比《做出好決定》一書給出了“錨定效應”更詳細的定義闡釋,總結一下:
錨定效應是說當人們進行判斷或選擇時,會先找到一個“最初參照值”(也即“錨”),上下浮動考量,進行自己也并不十分肯定的調整,從而得出一個最終結果值。
個體會不自覺地對初始值(也可以是一個最先獲取的信息)過分重視和關注,稱為“沉錨”——俗話說的:先入為主。
而這種錨定通常還很難自我覺察,就像名表那嚇人的價格無從驗證卻會牽著追捧者的鼻子走!我們可能壓根也不曾想過做出某個決定時冥冥中受到什么因素值的巨大影響。
《決策與判斷》還提出并驗證了另外一點:一開始“錨”的高、低,會直接影響決策結論。
它先提到:錨定效應的大小其實是取決于“錨”和“錨前估計”之間差異的大小,被試會盡量使“錨”和充分調研摸底的“錨前估計”二者之間越接近。
書中舉了夸特龍團隊1984實驗,解釋了“錨前估計”:事先允許提問,了解一些相關數(shù)據(jù),讓人心里有個底(這個底是個體的平均判斷,也即“錨前估計”),再基于此,出示一組測試數(shù)據(jù)(這應該就是“錨”,是在“錨前估計”之后才給予呈現(xiàn)的)。實驗結果得出的數(shù)值較特韋爾斯基和卡曼尼1974同類試驗(并未在“錨”前讓被試進行詢問得出“錨前估計”)得出的數(shù)值要高。
接著,作者以1985-1987采訪研究實例進一步揭示了低錨定和高錨定條件下人們對于核戰(zhàn)爭可能性的判斷。同樣,被試增加了一個先判斷美蘇之間核戰(zhàn)爭爆發(fā)概率的變量,“錨前估計”為1%、90%、0(無錨定),結果三個小組的結論值正對應了“錨前估計”的高低。
關于房地產標價有多不靠譜這一點,兩本書引用了相同案例——在亞利桑那州圖森市對一群房產經(jīng)紀老司機的試驗,不過或許是譯者理解、表達的不同,《做出好決定》一書的敘述說明更為簡單、直觀、明了。
不過,兩本書的案例如果互為補充就顯得更全面和有代表性,利于引起讀者更多角度思考,從而理解錨定效應的無處不在。
匯總一下:小到談工資、買車買房的討價還價,大到房產趨勢、核戰(zhàn)爭爆發(fā)可能性的判斷,還有之前針對人們一些漠不關心的問題;不僅有陪審團受證據(jù)順序的巨大影響,還有簡單數(shù)字計算游戲的結果偏差。
下圖是摘自《決策與判斷》中3則運算案例,雖然對我這種數(shù)學白癡來說太燒腦,但的確有助于理解思維的“錨定”,你是否會產生進一步閱讀本書的興趣呢?
在課堂小組討論中,其實大家提到了更多身邊人人可見的例子,比如:工亡賠償開口定價按某起事故政府公開的120萬元定價、工程師照常信錯了一位老員工猜測的故障原因、天價茶葉反而有人買、坊間傳言婚嫁彩禮10萬起步、相信珠寶玉石貴的就是好的、某寶雙11和各大商場打折促銷的價格誤導、招投標壓價、培訓師出場自介抬高身價掙第一印象、因為導購員迎合你心理說一句“你穿上這么帥”而一口氣買下4000K衣物……真是錨定高風險,遇到需謹慎啊。
所以,錨定效應是尋常百姓、專家學者、老板領袖共同面臨的問題,是人腦機制,人們很難跳開甚至抵御這種影響,所謂的理想決策中要忽略它幾無可能。
我們能做的是,意識到這種傾向的存在,并在下決定之前,最好針對兩頭高(或低)得離譜的極端錨定值多綜合考慮幾個錨定值(也可反向利用)。我們了解它的利弊,減輕其不利影響,或者巧妙利用它取得談判的主動與出其不意之成果。
2
《做出好決定》第2章,只是簡單說明理性決策的六個步驟,說實話在有老師引導的課堂上和本人課后的練習中,我都表示用得很不順手(詳見下圖)。(注意:老師說是因為用不熟才覺得沒意義。)
不過幸好在《成功是道選擇題》和《精進》兩本書中我得到了更有實操性的例證和模板(詳見下圖)。
決策中相關的、重要的標準有的是客觀、可以數(shù)值化衡量的因素,容易采取上表列出并對比,《精進》中提供了一個關于職業(yè)生涯兩難選擇答疑解惑的實例,通過全維度和可選項窮盡、加權平均等,讓工具回到原本的生活化運用,甚至馬上解決職場倦怠者很大比例的當前問題(難怪采銅是知乎一哥呢):
可是《精進》還告訴我們,其功效發(fā)揮取決于熟練運用,但也有適用邊界。條分縷析的嚴謹論證并不適用于復雜情感類問題。
如果面對2位看起來都蠻合適的追求者,姑娘們無需繁瑣計算到滑稽可笑的地步,只要動用“拇指法則”,聽從內心直覺,找那個“生理會沖動、精神受鼓舞、溝通很順暢”的就夠了。
當更多涉及的是當事人主觀因素(世界觀、價值觀、興趣愛好等等)時,所需要的并非更縝密的思考和謹慎的衡量,而僅僅是找出并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這時,不妨參考《成功是道選擇題》中一個“最有意義的事”的練習——其實正是《做出好決定》中提及但沒有詳細解釋、提供方法的“如何確定和評估決策標準”——找準人們潛在價值觀的優(yōu)先級別排序。
這種練習反復做幾次,直到自己的心靜下來,去覺察、感知那個“自我、本我、超我”,不管我們信與不信,這些信念和價值觀都無時不刻指引著我們——像那個一直以為是因“恐懼”而不得不照顧年老多病父親的人一樣,恍然頓悟……哦,對他而言最有意義的事情竟然是“快樂和愛”!
原來如此!
心理學的微妙,不是死板、讓人不知所措的測試表和工具,而是引導我們觸發(fā)內心、聯(lián)結自我,來緩慢喚醒對不一樣自我的認知。幫助選擇的工具是輔助的,還是應該關注內心發(fā)現(xiàn)的過程。
3
綜上:每本書都可能涉及同一概念、原則,讀者應盡可能查漏補缺,完善個人觀點。
每一位作者獲取的前人材料、寫書的思路框架和論證目的不盡相同,切不可斷章取義、輕易點評。
而《做出好決定》一書為市場所廣泛認可,還有更多篇章和內容有待我細讀來發(fā)現(xiàn)它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