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說??學習日記】
[學習打卡]:驍凡
[打卡日期]:2019/03/11
[累計堅持]:這是我堅持學習的第240天??
[學習內容]:核心情緒BFD
[學習筆記]:
你在房地產公司做文案,老板讓你為新推出的年輕人小戶型寫宣傳文案。你參考了很多雜志,寫了一句主文“有家,就有一切”,覺得很好,給老板看。老板說:這文案不走心啊,顯得很不滿意,怎么辦?
要解決這個“怎么辦”的問題,我們首先要理解這個問題的本質。文案是一篇文字,一張照片,或者一段視頻,喚起消費者強烈的情緒,從而忍不住購買、或者傳播你的產品。這個問題的本質是,這段文案并不能喚起消費者強烈的情緒。
1??概念:BFD法則
那怎樣才能喚起消費者強烈的情緒呢?著名文案大師邁克爾·馬斯森特說,你要從人們的三種“核心情緒”開始,它們是:信念(Beliefs)、感受(Feelings),和渴望(Desires)”,簡稱BFD。我們來一一學習。
第一、 信念。
什么是“信念”?信念,就是消費者相信什么。比消費者更準確、更有力地表達出他們的信念,就能激起“哇,居然你也這么覺得”的共鳴感。
比如,耐克的“Just Do It”:
“在你的一生中,有人總認為你不能干這,不能干那;在你的一生中,有人總說你不夠優秀不夠強健不夠天賦,他們還說你身高不行體重不行體質不行,不會有所作為。他們總說你不行!在你的一生中,他們會成千上萬次迅速地堅定地說你不行,除非你證明自己能行!NIKE,JUST DO IT。”
“Just Do It”。這句話說出了多少年輕人“永不服輸”的信念。
再比如,阿迪的“太不巧,這就是我”:
他們說:“太粉了” “太粗放” “太放肆” “太浮夸” “太假” “太快” “太呆” “太娘” “太man” “太完美” “太幼稚” “太狂熱” “太懶” “太怪” “太晚”……
看到這里,很多年輕人心理都會共鳴:這不就是那些看不慣自己的人常說的話嗎?文案這時話鋒一轉:
“太不巧,這就是我。”
簡單有力,幫助年輕人反擊那些什么看不慣的人,說出了多少年輕人“為自己而活”的信念。
第二、感受。
什么是“感受”?感受,就是消費者的情緒。如果互聯網有性別,它一定是女性。基于情緒和感受的表達,遠遠比理性更打動人心。比如,你用一萬個字描述食物如何好吃,都不如一句“媽媽的味道”來得走心。
曾經有一個盲人,在面前放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
我是個盲人,我需要幫助。
可是,并沒有很多人給他錢。后來一位女士路過,把牌子上的字改了一下,給錢的路人突然變得多了起來。這位女士寫的是:
這真是美好的一天,可我卻看不見。
兩句話其實是同樣的意思,但這位女士用第二句話,把路人放在了盲人的“情緒和感受”里,激發了共鳴。
談感情,而不是講理,才是王道。
第三、 渴望。
什么是“渴望”?渴望,就是消費者最想要的東西。
一個鋼琴學校向家長推廣自己的課程。可是,家長送孩子上各種課程,心靈最深處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真的是彈好鋼琴或者小提琴嗎?也許
并不是。這所90年代的臺灣鋼琴學校,最后把文案定為:
“學鋼琴的孩子不會變壞。”
這則看似和鋼琴甚至無關的文案,打動了很多人。也許,這才是家長真正渴望的。
2??運用:
那你應該怎么辦?
追問自己,買房子的年輕人們,渴望的到底是什么?真的是“一切”嗎?某家房地產商,寫出了這樣的文案:
“別讓這座城市只留下你的青春,卻留不住你。”
很多年輕人看到這句話,都扎心一樣的痛。“最基本的安全感”,也許才是年輕人們渴望獲得的。
那對于一家三口的改善型住房呢?某家房地產商,是這么寫的:
“房價能等待,但孩子的童年不能等。”
3??今日得到:
最后,我們來小結一下。文案是一篇文字,一張照片,或者一段視頻,喚起消費者強烈的情緒,從而忍不住購買、或者傳播你的產品。一個好的文案,是坐在鍵盤背后的銷售。那怎樣才能寫出走心的文案呢?
1)呼應消費者的信念;
2)共鳴消費者的情緒;
3)滿足消費者的渴望。
[思考應用]:
1?寫文案如果能夠找到共鳴,那就贏了一大半。而找到共鳴的好方式就是去觀察目標群體的信念,感受和渴望,然后用簡單易懂的文字去表述出來。很多好的文案并沒有用很華麗的詞藻和措辭
2?從根本上來說,我們寫文案其實不是要去改變人們,而是去尋找。有些時候好的文案就是要失去全面性的,因為要專注一群人的共鳴。
3?在教育行業中,文案可以側重為結果買單。當下的教育越來越傾向于對結果負責,而不僅僅是為過程買單。
[堅持習慣]:
學習+聯絡家人+思考+運動+看書
[今日感悟]:
重新堅持要克服很多障礙,但是內心不必有太多聲音,也不要自責,這都是負面情緒。一切的負面情緒都不利于堅持哇。陽光積極,就會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