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紀群
前幾天老友聚會。席間,有朋友談及近來特別喜歡聽評書,一句話勾起了我的回憶。我聽評書始于1980年前后,且至今不曾間斷,算來已有40年。回顧我聽評書的經歷,大致可分為少年、青年、中年三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體驗與收獲。正可謂:“醒木起落間,得失寸心知”。
一枝一葉總關情
初聽評書是在1980年前后,我上小學三年級。借改革開放的春風,各種傳統的曲藝形式又返回舞臺。電臺里播放最多的要數評書和相聲了。
那時我生活在農村,家家戶戶都很窮,連收音機都買不起。鄉里在各個村的空曠地帶安裝了一些“大喇叭”,定時轉播廣播電臺的節目,其中每天中午和晚上就有評書節目。為了聽得更加清楚,我們一群孩子會湊到一起,坐在村頭的電線桿下津津有味地聽“大喇叭”里播講的評書。???
?最早聽的評書是劉蘭芳播講的《岳飛傳》。“槍挑小梁王”、“八百破十萬”、“大敗金兀術”的精彩片段令我們這群十來歲的孩子如醉如癡。當時我所在的學校圍墻外面有一個“大喇叭”,每天中午一點,都會播講《岳飛傳》。我們幾個小伙伴中午放學回家,匆匆吃完午飯,便急忙返回學校,聚集到圍墻外的“大喇叭”下,焦急而又耐心地的等待著。“上文書說道:……”劉蘭芳的聲音仿佛具有很強的魔力,我們立刻安靜下來,每個人都屏住呼吸,津津有味地聽著,直到一聲:“預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我們才會回過神來,撒腿向學校跑去,因為再不跑,就會遲到的。????
1981年,我家的日子逐漸好過起來,父親買了一小臺收音機。由于可以收很多臺,而且臺臺都有評書連播,這臺小收音便成為我課余時間的最愛。只要一有時間,我就會打開收音機,搜索評書連播節目。劉蘭芳的《楊家將》,袁闊成《三國演義》、《水泊梁山》,單田芳的《大明英烈傳》、《隋唐演義》,田連元的《水滸傳》,連麗茹的《東漢演義》……這些評書我都愛聽,而且百聽不厭。????最過癮的要數每年暑假,卷一張破涼席,拎著收音機,來到北運河畔的大堤上,找一片樹蔭,鋪好席子,打開收音機,搜完這個臺,搜那個臺,聽完這段,聽那段,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就這樣,評書伴隨了我整個少年時光。那時聽評書,最吸引我的是書中精彩的情節,可謂是“一枝一葉總關情”。當時,每段評書中的精彩片段我都背得滾瓜爛熟。比如:《楊家將》中的貫口,“金沙灘一戰,大郎替了宋王死,二兩替了趙德芳,三郎馬踩如泥,四郎、八郎流落番營……”;《水滸傳》中英雄排座次,“第一位山東呼保義及時雨宋江宋公明,第二位河北大名府玉麒麟盧俊義,第三位智多星軍師吳用,第四位入云龍公孫勝,第五位大刀關勝,第六位豹子頭林沖……”最令人念念不忘的是,一段評書播出之后,評書演員都會故意留下懸念,俗稱“扣子”。當你聽得津津有味之時,一句“預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會讓人半宿睡不著覺。????
少年的我,生在農村,沒有什么課外書讀,評書就成為我了解中國歷史的最好憑借,盡管只是記住一些情節,但卻使我深深愛上中國歷史,直至今天依然如此。????????????
一蕭一劍平生意
1986年我進入中師學習。由于住校沒有時間聽評書了。后來我發現傳達室的焦大爺兒特別愛聽評書,每天中午和晚飯過后,我便常常到傳達室“蹭”評書聽。有時還會和老爺子殺兩盤棋,感覺非常快活。????
參加工作之后,業余時間多了起來,守著收音機聽評書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這一期間,我聽的評書也越來越雜,從袍帶書(多以名將賢相為主人公,描寫他們反抗昏君、抗擊外族侵略和保家衛國的英勇行為)到短打書(專門講江湖義士行俠仗義、殺富濟貧故事的)都聽了個遍。雖然說“生書熟戲,聽不膩的曲藝”,但我卻是不論生書、熟書都愛聽。???
?那個階段聽評書,我特別崇拜書中的英雄人物與狹義之士。崇敬英雄們的“雖九死其猶未悔”;羨慕俠義們的“該出手時就出手”。精忠報國的岳鵬舉、景陽岡打虎的武二郎、倒拔垂楊柳的魯智深、義氣千秋的關云長,孝母似專諸,交友賽孟嘗的秦叔寶,行俠仗義的展雄飛,嫉惡如仇的白玉堂……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正是這些書中人物填補了我的英雄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上世紀90年代初,商場里出售袖珍型收音機,我買來一個放在口袋里,聽評書就更加方便了,不論是上下班的路上,還是在家干農活的間隙,只要是評書聯播時間,我都會打開口袋里的收音機,隨著我心目中的英雄與俠義們同喜同悲。關云長千里走單騎,聽得我蕩氣回腸,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引得我眼眶濕潤;展雄飛金殿獻藝,賜號“御貓”,聽得我擊節叫好,白玉堂沖宵樓銅網陣命喪黃泉,引得我黯然神傷……
“一蕭一劍平生意”,這些英雄人物與俠義之士,伴隨了我整個青春。是呀,風華正茂的年紀,誰又不曾做過英雄夢呢?????????????????????
一釵一佩斷知聞
新世紀以來,隨著智能手機的逐步普及,人到中年的我選擇聽評書的方式更多了。傳統的電臺、電視臺我已經很少光顧,選擇一款電臺APP軟件裝在手機里,便可以滿足我全部的聽評書需求。???
?“某山某水迷姓氏,一釵一佩斷知聞”。這一時期,我聽評書既不再癡迷于故事情節,也不再單純地崇拜英雄、俠義,而是更為關注書中每個人物的命運,往往生出悲憫的情懷,常常慨嘆人生的無奈。同時,我還特別留心評書藝人穿插于故事之間的評論,并通過他們的評論,引出我的思考。這也恰恰是評書的精髓所在,否則,單單關注情節與人物,往往無法全面領悟評書的魅力。???
?我們熟知的當代評書四大家,每個人的風格不同,表現出的思想張力也會有很大區別。其中,袁闊成先生占一“帥”,讓人如沐春風;劉蘭芳先生占一“賣”,讓人流連忘返;單田芳先生占一“怪”,讓人久聽不厭;田連元先生占一“壞”,讓人忍俊不禁。這些藝術家以民間的視角評注著王侯將相,傳唱著草莽英雄,總結著中華民族歷史,引領著百姓的價值取向。比如,袁闊成先生根據傳統評書《水滸傳》改編而成的《水泊梁山》,就鮮明地體現出袁先生的價值觀。在這部評書中,鼓上蚤時遷一改原著中的小人物形象,被塑造得熠熠生輝。這部書我前后聽過三遍,每聽一遍,都會對“歷史往往是由小人物創造的”這句話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歸總這些年我聽過的傳統評書,書中的故事跨越上下五千年,從上古神話,到春秋戰國;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從明清交替到近代風云。其中的英雄也好,俠義也罷,其實都是矛盾的統一體。一方面他們忠君愛國、行俠仗義,另一方面他們又擺脫不了對權力的依附。毛主席曾說過,“一部《水滸傳》,好就好在投降二字”,概括得實在精辟。何止《水滸》,傳統評書中的人物,上至王侯將相,下到販夫走卒不都是生活中糾結之中嗎?在大一統的專制時代,沒有人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中曾經將歷史概括為三種形象,分別是: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我覺得如果按照這一標準劃分,評書中講述的歷史則脫胎于文學形象,成就了民間形象,成為“世俗眼中的歷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普通大眾的價值觀。
馬未都先生曾講,“文明一定趨同,文化必須存異,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我想,欣賞傳統評書,我們也要努力悟出其中“殘存”的道理。????
“醒目一方口一張,道盡古今說端詳。”傳統評書以它獨特的魅力訴說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播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