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說講的上世紀生活在北京的一個穆斯林的家庭,全書分兩條主線,一條以解放后新月考取大學為起點,一條以梁亦清收韓子奇為徒弟作為起點,兩條主線平行的開展,交叉著向前發展,最后便是后線發展為全線的起點,從而實現全書的圓滿交匯。
這種布局的好處是好像讀者同時讀到了兩個故事,閱讀的過程中又會自發的將兩個故事聯系起來,并發揮想象,看看自己預想的故事情節是否與原文一致,這樣的構造增強了趣味性,讀者往往一讀而不可收拾。我就是如此。
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如果用兩個字來評價這本書,那我想一定是“苦難”,這種苦難讓我想起了《活著》,想起了福貴的一生,如果說福貴的苦難是那個時代賦予的。那么《穆斯林的葬禮》中韓、梁兩家人的苦難,不僅有時代使然,也有仇敵陷害,更有自身性格及執念。
02
韓子奇,原本只是一個流浪的穆斯林,如果沒有遇到梁亦清,沒有遇見讓他一生癡情的玉,或許他會是一個極虔誠的穆斯林,他會隨著他的師傅,循著麥加的方向,完成每一個穆斯林心中最高的愿望。
然而他終究遇見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他以為從此找尋到了此生最大信仰,他會是幸福的。
他想象著成為新一代玉王,而這個遠大目標對他而言并非不可能,因為他得遇良師,志向遠大,腹有良謀,勤奮刻苦,玉王,早晚的事。
事實也確實如此,雖然過程中也遭遇了師傅過早離世,為了完成師傅遺愿不得不屈身仇敵手下,然而韓子奇終究站在了行業之巔,成為一代新的玉王。
那時候,可謂志得意滿,意氣風發,可是風光的歲月就如同曇花,轉瞬即逝,隨后便步入了無盡的苦難:背井離鄉十年,飽受戰爭摧殘,犯下大錯,美滿家庭不再,愛女離世,再到后來自己一生苦苦收集的珍玉也被洗劫一空。
每一樁都足以致命,而韓子奇也終究在這一連串的打擊中悲苦離世。
他的苦難,固然有戰爭的無情,固然有仇敵蒲昌壽的陷害,然而更多的是自身使然。要不是對玉器的執著,他斷不會拋妻棄子,遠赴英國;要不是在英國發生大錯,與妻子胞妹發生戀情,也不至于讓美滿的家庭不再;同時又因為對玉器、對奇珍齋的眷戀,讓他沒有勇氣為愛情與冰玉遠走高飛。
他的執念、癡念、悔念,他的不夠灑脫,他的責任心,這些優點缺點注定了他的悲劇。直到最后的時刻,他才明白,自己只是玉的歷史長河里的一個過客,誰也不可能永遠擁有這些美玉。與其癡心于不屬于自己的珍玉,不如珍惜自己愛的人。
03
梁君壁,小說中的韓太太,剛開始對她有著美好的印象,她善良、堅強、有擔當,讀到韓子奇與她的結合,我能想到這對韓梁兩家是最好的結果,也能想到相濡與沫的她們必能夠克服生活中的種種磨難。
可是越讀到后來,越讓自己難以相信,為什么年少時的那個善良、堅強、有擔當的姑娘變得自私、無情而又不可理喻。
驅逐忠心耿耿的賬房先生老侯,操縱兒子天星的婚姻,阻攔女兒新月上大學,甚至在女兒生命危在旦夕時也不曾去醫院探望。
如果說驅逐賬房先生老侯是孤兒寡母在戰亂年代的自保,那么對女兒表現出的那么不在乎,任誰也想象不出這是一位母親該有的行為。
讀的時候,我總是在想,新月怕不是韓太太的親生女兒吧,果不其然,到最后我們才明白,韓太太畢竟是普通的女子,她真的做不到像對親生兒子天星那樣,對待丈夫與胞妹梁冰玉不倫之戀誕下的新月。
韓太太的一生也是悲苦的,家境不好,父親過早離世,作為梁家的大姐,她責無旁貸承擔起了與年齡不相稱的家庭重擔,而后與韓子奇的結合,好像也只是兄妹情深,談不上愛情;再到后來,奇珍齋興起沒兩年,丈夫就離家遠赴英國,她一個人帶著天星孤兒寡母十年;好不容易盼到丈夫回來,卻又給她一個晴天霹靂:丈夫竟與妹妹生下了新月。
似乎韓太太的苦難以及委屈,能夠解釋她作為一個東家、作為一個母親表現出的自私和怨恨。
04
韓新月,就像天山之上生長的一顆雪蓮,潔白無瑕,不受塵世的污染,她善良、美麗、聰慧,她是哥哥天星最心疼的妹妹,是父親韓子奇最心疼的女兒,是淑彥最好的朋友,是楚雁潮最愛的伴侶,考上最好的大學,好像上天要把一切美好都給她。
可惜這種美好太過短暫,就像我們中國人常說的那樣:自古紅顏總薄命。
這次也不例外,上天給了她那么美好的東西,卻也給了她一顆殘缺的心臟,18歲的年紀,有著美好的未來,事業、愛情,好像觸手可及,卻又剎那間失之交臂。
年輕的新月那么苦命,那么惹人愛憐,明明心臟不能承受任何悲傷任何打擊,卻偏偏又得知自己的悲慘身世,卻又偏偏跟自己愛的人分離。
當讀到新月離去的那個晚上,口中一直念叨著天亮了嗎?因為天亮了,就能見到自己愛的人,可惜上蒼不曾給她多留一點時間,就這樣,一朵還沒未曾綻放的花朵就此枯萎。
05
天星,生于戰亂,幼時未得到充分的父愛,過早的承擔了家庭的重擔,本以為自己的愛情能做回主,卻又被母親橫加干預,娶了一個自己不愛的女人,到最后,姑媽、妹妹、父親、母親一個一個離他而去,家道衰落,難以想象那個不善言辭的男人雙肩承擔的苦難。
楚雁潮,北大的高材生,名師鐘愛的弟子。工作在燕園,生活在未名湖畔,有著美好的理想,未來盡在掌握。可他遇到了新月,這個他一生難以忘記的女孩。在那個階級斗爭激烈的年代,他不顧自己的家庭背景,不顧自己的前途事業,勇敢的追隨心中所想,盡管面對著宗教、家庭、病痛的阻力,他,毫不猶豫,就像飛蛾撲火,粉身碎骨又如何。多年以后,看見公墓旁邊那顆大樹下,站著一位早生華發、雙眼充滿苦難的中年男子,讀來令人潸然淚下。
還有梁冰玉,求學時代的愛錯,戰亂年代的錯愛,多年以后回到博雅齋,卻早已物是人非,無論是心愛的女兒,還是又愛又怨又內疚的姐姐,還是摯愛的奇哥哥,都早已成為公墓里的一抔黃土,年近花甲的她,面對此情此景,又是何等的凄涼。
06
似乎書中的看每個人都經歷了太多太多的苦難。
如果非要從此書中挑出一個外表看起來不苦難的人,或許是蒲昌壽吧,這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商人,他陷害了韓子奇,韓梁兩家的悲劇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他一手造成的,他算得上是個惡人吧,然而最后攜帶匯遠齋的珍寶遠赴香港,成為香港的珠寶大亨。
總之,這是一本充滿苦難的書,書中的每個人都在掙扎,卻又掙脫不了。
這種苦難讓人無可奈何,然而人終究是要往前走的,逝者已去,活著的人依舊,就像《活著》的福貴那樣,夕陽下,牽牛扶犁于田間;就像天星那樣,一家人擠在狹小的屋子里,眼神透露出生活的艱難,無奈卻又平靜。
或許生活的真諦就是:活著,堅持走下去,這是生命最好的姿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