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來說,好像很多事情都是后知后覺。比如:上了大學才知道6、7、8號高考是諧音“錄取吧”。年年歲歲花相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時節,而我與高考已時隔六載。
現在想起已經忘了當時的我們是怎樣在被窩里挑燈夜戰,也忘了我因為一次次模擬考不如意失落地不吃飯。班主任說高考是人生最大的一次賭博,后來的很長時間里我都把自己高考失利歸結于運氣,因為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很努力了,看同學的留言冊也都是說自己很勤奮的樣子,在別人看來是一個“拉滿弓”的狀態,這也是沒有選擇復讀的原因之一??墒俏叶加洸黄鹱约号Φ哪欠N狀態。
很長時間里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記憶力不太好的人,直到昨天和好友閑聊起來發現,原來我記得每一個節點發生的事,在我身上的,在我身邊的;與我有關聯的,與我無關聯的。我還能下意識地背出《漁家傲.秋思》,我還能叫出小學畢業照片上每一個人的名字。所以其實,我并沒有自己當時所認為的那樣刻苦努力。
有不少人說我其實應該去學文科,昨天跟艷麗一提,她說還好我學了理科,不然我就變成了現實版的林黛玉,當然這有些夸張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不可置否,那時的我的確是個悲觀而又感性的人,幸而理科思維的平衡不至于那么地感時傷懷。客觀來說現在好像感性的成分多一些,卻總愛用理性來標榜自己。
網上有段子說:高考只是決定了你在哪個城市打王者榮耀,當然還是好好考,畢竟大城市的網速快。雖有戲謔的成分,卻也反映了大學生活的消沉。中國教育模式下的高中生很多可能是他們這一生知識最豐富的時候,到了大學乃至以后都慢慢放棄學習,迷失方向;而國外在15-18歲的后青春期自由選擇,到了大學時代才是汲取學識的黃金時期。當然這是由于不同的國情而決定的,也不可否認有不少中國大學生依然是好學的、進步的,只是讓我們絕大多數人走了不少彎路,也是整體拉開差距的原因之一。
有人說高考是唯一一次相對公平的考試,帶有“賭博”色彩的成分在里面又何來絕對的公平公正之說呢?唯有時間和生死才是對世間萬物是絕對的公平。
開始懷舊是初老的一種征兆,記憶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一種顧慮,或許我應該拋開這些顧慮,做一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