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瑩千
我家的“暴力”語言
事件一:同同在衛生間洗腳,秋褲邊浸到了水里。爸爸很生氣,說到:“哎哎哎,看看你的褲腿兒,你咋不穿著襪子洗腳呢?”
事件二:兒子吃東西,把醬弄到了身上。爸爸很生氣,說到:“多大了,多大了,你倆跟個小孩似的,丟不丟人?”
事件三:老公在睡午覺,同同心心在玩兒,他倆在完成著一項重要“工作”,把繩子系到門把手上?!芭榕榕椤卑l出了很大的聲音。這個聲音打擾了爸爸睡覺。爸爸大吼到:“干嘛呢,你倆干嘛呢?吃飽撐的是不是??”兒子聽后心里很不爽,使勁摔了幾下門,跑開了。
上面幾件事情中,爸爸的本心是讓兒子做的更好,可是說出來的語言卻是帶著諷刺和挖苦的指責。孩子聽到后潛意識里的聲音是:我真笨,這點事都做不好。低自我認同,低自我價值。不自信,就是從這樣一點一滴的事情中積累而成的。
最好的做法是,用描述事實來代替諷刺。
“同同,褲腿兒也濕了”
“番茄醬弄到衣服上了哦”
“你倆的聲音太大,吵得我都沒法休息了”
當我把這些說給文先生聽的時候,他覺得力度不夠大,怕孩子不聽。是啊,什么原因,我們覺得要對孩子“飆狠話”他們才能聽呢?如果一開始,我們就開始學習如何說他們才會聽,說什么他們才會做,用他們愛聽的話來立規矩,那現在就不需要“飆狠話”嘍。問題還是在父母身上,畢竟兩個兒子才5歲8個月。如果我們人在四維空間,大人不斷地挖苦諷刺孩子,在10年后會把孩子打造成什么樣,也許我們會立刻馬上停止對孩子的諷刺挖苦。
其實,不用往后看,只要在現在,閉上眼睛想一想,如果你周圍的同事諷刺,挖苦了你,你的心里會是怎樣的感受呢?孩子跟我們的感受是一樣的。
這樣的諷刺似曾相識,好像我小時候也被父母這樣說,文先生也是。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傳承,我們不知不覺吸收了父母的意念,價值觀再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孩子。
感恩我家的文先生,經過溝通,他很認同我的想法。文先生又說:“說著容易,改變不容易啊”
是的,改變不容易,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一生的,我們現在開始學習,就是為了能多一份覺察,當我們嘴里再說出這樣的話,或者還沒有出口的時候,就覺察到:“哦,暴力語言,不能說?!?/p>
覺察,就是改變的開始。你現在正在給你的孩子創造著他的原生家庭環境。
(同同和心心是我雙胞胎兒子的小名,5歲8個月,我常常統稱他倆為“同心”。取意“二人同心,其利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