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從一開始就是與價值判斷密切相關的。早期制度學派認為,國民生產總值(GNP)作為經濟價值,只是社會價值中的一種而不是全部;除此以外,社會價值還應該包括社會平等、生態平衡、人們對閑暇時間的追求等等。加爾布雷思更提出了“整體制度目標”的概念,他把整體制度目標分為經濟價值目標和文化價值目標,而社會追求的公共目標就是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綜合起來的“生活質量”。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中國式眾籌作為制度經濟學的創新應用正回歸了社會價值準則。作為經濟價值的衡量,無論平臺眾籌還是項目眾籌首要關注眾籌帶給股東的回報,在滿足股東基礎回報的基礎上,眾籌項目本身的經濟效益也是眾籌的發起人和參與者共同關注的,因此,通過眾籌,在解決資金瓶頸的前提下,邀請行業最優秀的精英開展經營管理,也是從制度和人才配合的角度,保障項目的基本經濟價值。
眾籌的社會文化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眾籌的基礎是一種圈層文化,社會中產/精英的圈層文化,這部分群體更加關注社會平等、生態平衡、以及個人家庭和工作生活的平衡,因于精英參與,眾籌項目的社會文化價值便有了基礎保障;第二個方面,眾籌項目本身的社會文化價值。中國式眾籌作為制度經濟學的創新,是傳統中國文化與現代互聯網科技的結合,這個眾籌模式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社會文化價值,1898案例被列入國考試題就是典型的例證。此外,楊眾籌認為,中國式眾籌適合35-55歲之間的中年人,這些人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人脈基礎,各個領域的專家基本都在這個年齡階段,因此,這些人所發起的眾籌,會更加關注到經濟價值以外的社會綜合價值。
借用楊眾籌的一句話:中國式眾籌是一群人基于共同原則和理想的自我救贖。在社會價值模糊,價值判斷標準多元的今天,中國式眾籌遵循商業基本規律,為社會探索一條整體價值回歸之路!
圖片發自簡書App